石岩磊/容人之短
容人之短
文/石岩磊

2000多年前的楚汉之争最终以刘邦完胜和项羽乌江自刎画上句号,然而后世人们对他们二人的评价却截然相反。大多数人觉得刘邦是个泼皮无赖,尤其是当项羽抓捕了刘邦的父亲后,威胁说要“烹之”时,刘邦竟没事人般回复道:“幸分我一杯羹”。可反观项羽,他高大魁梧勇武过人,特别是李清照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是将其推上了盖世无双的神坛。
可历史的选择肯定有它的必然性,大汉的崛起是和刘邦的特长分不开的,那就是他的用人之道。一统天下后,刘邦大宴群臣,席间他总结了自己获胜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足见汉高祖成就霸业的秘籍在于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能够认清每个部将的优点,并毫不犹豫地委以重任,容人之长便成了他的特长。张良的指挥能力、萧何的理政才干、韩信的统兵天赋都得以施展,同时刘邦对他们的弱点却视而不见只字未提,从而让将领们都能安心卖力,看来,容人之短才是识人、用人的关键。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同样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生活中矛盾与冲突随处可见,人们往往抱怨人情冷暖世事不公,其根源大多来自人际交往,有的人趾高气扬令人烦,有的人吝啬小气招人厌,有人看不惯同事爱表现,有人受不了上司发脾气,种种怨气便从周围人的“毛病”中酝酿,慢慢在胸口聚集,遇到不如意的事,便似汽油碰上火星般瞬间把心肺炸裂。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常常不是他人的好,而是别人对自己的不是,它们就像白衬衣上的蚊子血一样总也洗不干净,时时泛出刺眼的殷红。
难容人短,不仅让我们屡屡火冒三丈坏了心境,而且极易扭曲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感觉他人全是卑鄙龌龊者,办什么事儿都不顺心如意,在怨天尤人中郁郁寡欢。其实长和短不是相对的吗?尺在寸前为长,而与丈比为短,当你盯着别人的缺点时,看到的只会是不满,而当你常思他人的好处时,便会油然而生欣喜之情,眼睛里闪现的将是感恩的眸光。或许这是人们的通病,跟古今没有关系。
刘邦高明的地方正在于他能“用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博采众长知人善任才是其奠定汉朝江山的基石,他说要分烹父亲的一杯羹,那不过是气楚霸王的激将法罢了。而“小鲜肉”项羽却在恃才傲物中目空一切,听不进谋臣良将的忠言,最后以悲壮的惨败收场。如果我们能以史为鉴,在待人接物中常思他人之好,常念别人之恩,心里自然会四季如春花香满园,让自己身心欢愉的同时,也会令周围人更加乐于施以援手,这不亚于汉高祖建立的丰功伟业不世之功。
20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