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今日头条深度思考

知识迷局

2018-10-20  本文已影响26人  蚁民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aul Romer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捕捉到了“知识经济”的苗头,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知识经济”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儿,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智慧经济”。知识和智慧到底谁先谁后?是先有知识,知识升华成智慧,还是先有智慧,智慧派生出知识?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感觉和那个鸡与蛋的古老谜题一样,只会陷入思维的死循环中,真正的答案估计只有上帝才知道。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知识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甚至被重新定义。人们身处竞争激烈、急剧变化的时代,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需求就是最好的商机,痛点就是最好的卖点。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终身学习者”队伍,很多有先见之明的商家和互联网平台顺势搭上了利用知识致富的快车。五花八门的知识象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被批量化生产出来,再经过商业化的精美包装,最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热爱学习的人们手中。人们通过不停购买精神食粮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毫不在意大脑消化下去的东西是否会导致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对于爆发式增长的知识产品,该如何识别真假?我只知道国家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机构,但没听说有维护知识产品质量的专门机构。对知识真假的讨论,更像是哲学范畴的问题。

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连网的快速发展,学习知识更加方便快捷,只要条件允许,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如果你看见身边有人整天盯着手机,也许并不是在聊天,也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勤奋地学习。要感受学习的热度,看一下朋友圈就知道了。我的朋友圈就经常被各种知识付费的课程海报刷屏,以前做微商的同学早改行推销知识产品了。连我老妈退休后都加入了区块链的学习群,前段时间还托我在网上帮她买一本关于区块链的大部头书,八折下来都要100多元。那本书我看着都头疼,担心她是否真的消化得了。对于大众高涨的学习热情,我不知道到底是他们需要知识,还是知识需要他们,也可能是相互需要吧。

想起知识高高在上的年代,人们对知识还有种神秘感,特别是对那些殿堂级的经典知识怀着敬畏和膜拜的心理,能接触点皮毛就感觉很幸运了,根本谈不上批判和质疑。现在仿佛走上了另一个极端,知识变得亲民和快餐化,简单、肤浅和易于传播,更符合信息的特征。来自知识源头的经典之作被拉下神坛,经过知识中介的精简和通俗化打理,变成大众可以接受的普通读物,就像以前小朋友最爱看的连环画,虽然增强了阅读趣味,却丢掉了原著的精华,更不要说体会作者的原创功力了。

知识走向普罗大众,本身有益于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但现在有不少知识服务机构和平台受商业利益驱使,传播出来的知识是变味甚至变质的,而受众大部分没有鉴别能力,接受多了会造成思想中毒,导致行为异化。食物中毒尚且有医院可以洗胃,思想中毒就没有医院能够“洗脑”了。传销能够在我国大行其道,跟大众缺乏认知常识、科学知识底子薄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个精神土壤比较贫瘠的国度,人们需要补充的是真正不打折、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而不是廉价的垃圾食品。真心希望那些热衷于传播知识的服务机构、互联网平台能担负起时代和社会的责任,从传承文化的角度去打造自己的知识产品,尊重大众的智商。对大众来说,学习的形势可以多种多样,但学习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光想走捷径,不想多付出时间和汗水,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的。要让知识的售卖者尊重你的智商,你首先得尊重知识。

回到文章开头提的问题,我觉得知识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缺少智慧的知识含金量低,缺少知识积淀的智慧很难持久。有价值的知识是不会过时的,经得起检验的智慧是不朽的。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同时拥有知识和智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