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做扶贫调研了
扶贫调研带给我的是一种世界观上的挑战,它以一种真实而又紧迫的方式将人间疾苦暴露在我面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而逃离,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2018年7月11日于湖南桑植
我忘不了那个眼神。
恳切,无助,渴望。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中国亿亿万万乡村中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在这里,我接触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见到熊老太时已是正午时分,老人家刚刚农忙归来,赤着脚,佝偻着腰站在家门口,背上背着小外孙,豆大的汗珠从头顶不断滚落。我们说明来意,熊老太邀我们进屋,急匆匆地搬来几把小凳子招呼我们坐下。
屋内的陈设极为简单,目之所及,不过是三四把小凳子,零落摆放的农具,和一台早已过时的电视机。由于一层没有窗户,屋内阴冷、潮湿,空气中隐隐弥漫着发霉的味道。
熊老太的丈夫在数年前的一次意外中不幸去世,年过半百的熊老太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此外便是她颤颤巍巍的婆婆和蹒跚学步的外孙,祖孙三口人仅仅依靠熊老太在山坡上种的几亩玉米和其他一些作物过活,生活极为不易。虽有一儿两女,据熊老太讲,子女们在外各自成家后的生活也并不宽裕,对他们这老老小小的帮助也极其有限,熊老太在言语中也透露出他们与这一儿两女的关系并不和谐。
丈夫亡故后,三十万的赔偿款盖了新的二层楼房后便所剩无几(由于当地气候潮湿的原因,一楼不住人),一家人总算是搬出了原来岌岌可危的老屋,解决了最基本的居住问题。然而医疗又成了一个大问题,谈及医疗支出对生活的影响,熊老太连连摆手,“哪还有钱看病”,说着一面撩起自己背后的衣服,嶙峋的后背上突出的脊椎猛然暴露在我眼前。触目惊心,我下意识地挺起了身子,不忍再看。
根据《桑植县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方案》中是对贫困对象的定义,熊老太虽然女儿在外成家,但尚有儿子的务工收入,并不符合贫困户的标准。尽管儿子实际并未补贴熊老太三口人,但这只能归咎于家庭内部矛盾,因此就政策和制度的角度而言,熊老太三口人的确无法享受扶贫援助。
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候,熊老太拉住我们,用几乎恳切的语气让我们帮忙向有关部门反映,以改善她们的生活。我甚至不敢应声,根据我们之前的调研,刘家坪白族乡政府的扶贫工作并不高效,更有部分访谈对象反映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和权利纽带现象(但也不能听访谈对象的一面之词)。
这种情况下,想要让势单力孤的熊老太一家得到扶贫援助真真是难上加难,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所能给予的也只有言语上的安慰。熊老太无助而渴望的眼神让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实践服背后“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格外醒目,更是格外讽刺。我塞给熊老太20元钱,“给孩子买点吃的”,接着便如同逃一般的离去了。
诚然,中央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扶贫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但如何能够切实落实到每一户需要帮扶的村民,因地制宜划定脱贫帮扶对象的标准,提高政策的灵活性,是一个相当棘手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期待政策早日完善,盼望熊老太的孩子们对老人家多一份孝心与怜悯罢了。
来时满怀着为民解忧,心系天下的愿望和豪情,终了却只能带着无奈与愧疚离去。屈原他老人家用他穿越千年的智慧,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民生多艰,哀之叹之,难解矣。
后记:
不愿再做扶贫调研,虽说是气话,但也蛮无奈的。希望更多有能力改变现状的人参与进来,惟愿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