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有境界的一个人为什么沉湖自杀?

2023-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沃文

王国维,一位旷世全才,一代国学大师。他学贯中西,无论是教育、哲学、文学、戏曲,还是美学、史学、古文学等各个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和创新,他是近代学术开创者,他留下的人生“三大境界学”:“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给多少人人带来无限的思考,影响着多少后来人诸多行为。

上周上课,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自己的阅历与经历,我讲到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时,非常动情,看到台下很多人听得也比较专注,心里一阵感动。因为最先读到王国维的这人生三大境界,我也有着这被感动和激励着心情。

讲课回来的路上,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么有境界的一个人,有什么想不开,就自沉昆明湖了呢?这决心下得也太狠了吧?生命诚可贵,生命都不要了,都这样做了,一定是绝望透了,一定是伤心透了,一定是难受极了......

盖棺定论,我想到一句话,是他死了之后,陈演恪给他撰写碑铭:“先生之学说,或有时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难道他就是为了陈演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沉湖自杀?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他的境界很高,他知道目标容易有,但追求目标的过程,很多人坚持不下来,他就是没有坚持下来啊,形神消瘦不后悔,但也不能失去生命这个根本载体,难道“立志、守护、得到”三个境界,正是他以视死如归的结局而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这是他写给妻子《蝶恋花》里的句子,一语成谶,真的人间留不住,真的五十岁“朱颜辞镜花辞树”。

十年前我在北京工作时,曾专门到清华园找寻王国维教学的影子。清华大学刚成立不久,胡适推荐王国维当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院长,王国维不干,胡适请逃往日本使馆的清末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代为劝说,溥仪用谕旨方式命王国维接受聘请,王国维才不得不从命。

为什么溥仪逃往日本使馆?为什么溥仪的话王国维必须得听?这话唠远了,简言之,1919年王国维被溥仪任命为南书房行走 ,这是很大的“礼遇”,辛亥革命后,溥仪退位,但仍住在紫禁城内,生活费用由国民政府拨付,照旧过着皇帝的生活,御茶御膳房依然保存,1924年冬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以为奇耻大辱,就与一些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湖殉情,后来被家人监视没有成功。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吃完早餐到办公室,准备给毕业的研究生评定成绩,这时办公室秘书侯厚培来了,两人闲聊了一个小时,王国维突然向侯秘书借两元现洋,侯没有现大洋,给了他五元纸币。王国维叫了洋车,来到颐和园,给完车钱,嘱咐车夫在园门口等候。他来到昆明湖石舫前独坐沉思有半个小时,点燃一支烟,慢慢抽完,掐灭烟头,然后纵身跃入湖中。有一个园工看见,奔来救助。湖水虽然不深,但湖底都是松软的淤泥,园工把他拉上来时,发现他死意坚决,因为自沉时头先入水,口鼻被泥土塞住,王国维最终因窒息而死,年仅51岁。

消息传到清华园,梅贻琦、陈演恪、梁簌溟、吴宓等一帮清华人老一片悲恸,为他送行,面对王国维的遗体,当其他人都行鞠躬礼时,陈演恪却行旧式的跪拜礼,吴宓以及研究院的同学们纷纷仿效。已经离开清华园的梁启超也火速赶来为王国维的丧事和抚恤金奔走、送行。

2012年我在北京先农坛工作时,就曾到昆明湖找寻他纵身一跃的影子,当时还想到一个问题,他当时到了颐和园,下了洋车,给了洋车夫钱,为什么还嘱咐车夫在园门口等他?生死一刹那,为什么他口袋里还留有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那段历史已经翻篇,但他的死还纠结着很多人,譬如我,说到他的人生三大境界,大加信服佩服的同时,就过不去这个坎:他那么有境界的一个人,咋就那么沉不着气,非得沉入湖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