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

在孩子面前,要多做自己还是多尽父母的义务

2020-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太极思维

        今天看到简友的文章《520,我和老公的疯狂一夜》,文章一段心里描写触动了我。

这大半夜,要去哪儿啊?把娃娃和爹妈留在家,自己出去嗨,这样好不好啊……

        于是我开始思考今天的太极问题:在孩子面前,我们要多做自己还是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角色?角色就是规则,是别人赋予的。比如我是父亲,我就应该爱孩子和孩子她妈,我应该每天多花时间陪孩子,我应该尊重孩子,而不是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我们不知不觉中,扮演着很多角色,我们希望扮演的角色有所成长,比如前面提到的,我是个父亲,我自然而然的想做个好父亲;在公司,我是一名员工,自然而然的想做一名好员工。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些明确的行为标准,越是做的好,有些时候就会感觉越累。你嘴上不说,爱你的人心里都能感受到。

        回到今天的问题,在孩子面前,完全的做自己是不现实的,抛开亲情层面的问题不说,孩子天生模仿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强,我们在孩子面前放飞自我,想抽烟的时候就抽烟,想喝酒的时候就喝酒,想玩手机的时候就玩手机,孩子会模仿你的行为的。所以做父母的最起码要做孩子行为上的榜样!

        但是完全的放弃自我,变成那种为孩子而活的父母,我个人也是不赞同的。在外人看来,或许会给予同情:可怜天下父母心。而在孩子看来,会让孩子觉得跟父母的关系比较粘稠,虽然还没到道德绑架的程度,但是孩子做事会畏首畏尾,总会首先想到父母的感受:“爸妈为我牺牲这么多,我哪有资格去做xxx事啊”。

        我目前的想法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做父母做自己的时间比例也要有所增长。索性写个公式:p = 1 - a / A。p为父母做自己的时间百分比,a为孩子的年龄,A为父母的年龄。比如我儿子现在将近1岁,我33岁,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把97%的精力用于做好父亲的角色。当儿子到我这个年级,他33岁,我66岁,虽然他在我面前永远都是孩子,他说那时候他已经30而立了,也很有可能有了自己的小孩了,所以那时候我会拿50%的时间关心儿子,5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对我自己和孩子都有好处。

        奇葩说的黄执中说过一个他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小时候,妈妈做饭比较难吃,有一天晚上,他发现爸爸在厨房偷偷做了一盘虾,味道闻起来香极了。父亲拨了一只虾,他本以为爸爸要给他吃,可是他没想到爸爸却把虾放到了爸爸自己嘴里。他爸爸告诉他:儿子,你长大一定要学会自己做饭,这样你才会吃到自己爱吃的东西,运气好,你媳妇也会享你的福。

        黄执中说他感谢自己的父亲,不像那些明明爱吃鱼头,却吃了一辈子鱼尾的父母,当孩子知道真想后内疚万分。父亲活出了自己,他看到父亲更多的是自信,而不是内疚。

        父母的爱本身就是矛盾的,既希望给孩子选择认知范围内最好的路,少走弯路,也希望孩子能活出自己,活的精彩。当孩子长大了,想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当父母的也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当孩子回头看父母的时,父母幸福的笑会给孩子巨大的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