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雕
抓取主角生活或工作瞬间,在树叶上雕刻,用叶子上的残留经脉,小心翼翼精细地勾勒出人物的线条,取材大胆,生动而维肖,经过六十多道专业的处理工序,裱装进精致的相框里,充电型灯光几种效果,可以永久保存。
玻璃砸画。在薄薄的透明玻璃上,用带尖的铁锤连砸带凿出一个又一个凹坑,然后这样几千几万个凹坑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烟火气十足的众生万象。
名字画。写下某人的名字,万万千千个同样的名字,配以不同的底色背景,描绘出我们的喜怒哀乐的画像。
周末我在小红书里观赏了一系列这样那样的手艺销售。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叶雕。
创作者想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营销手段——以“画”易“食”。他们选择的对象,是那些灶火前的厨子、老板和老板娘。这些每日里被沉重生活烟熏火燎的主角们,从开始现场拍摄,被要求用树叶换饭时的莫名其妙、疑虑重重,到打开礼物盒,按开相框灯光、看到属于他/ 她们自己的精美艺术品的刹那间,他们的爽点,甚至是泪点,被狠狠地击中了!他们破防了。
每天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他/她们,忽然被人这么用心良苦地对待了一次,他/她们留下了感动而幸福的泪水。拍摄是博人眼球的,可真情实感也是催人泪下的,从接下来摆出来的杯杯盘盘、满汉全席,足以证明这一点。当然在这些短剧里,满含热泪、共情于景的,就算是女性也会畅饮三杯,借酒抒发内心的酸甜苦辣,倾诉自己内心深处的故事和感情,这样的爱众是感性的;而那些心潮澎湃却面无变色,压抑克制而频频感谢的,是理性的人格。
我家里的装饰台上,也摆放着几年前在摩肩擦踵的老北京的深巷子里边淘的一件纪念品。那年因公游学的间歇闲逛到巷子里,各种非遗艺术品的手艺人,在这商机无限的人来人往中,现场创作“换钱”。捏泥人、兔儿爷掐丝胎、木版水印、剪纸……我相中了烙铁画,也就是用电烙铁在粗糙的硬纸板上一划一划地烧出画来。记得那是一个三十来岁的手艺人,我没有让他画我自己,而是掏出钱包背面爱人的一张照片——二十多年前我俩新婚蜜月旅行,在上海动物园用自己买的照相机拍的。明眸皓齿,散发出青春光彩,满满的幸福。这也是我最喜欢最珍藏的一个画面。当最后一烙在朴素凝重、毛毛刺刺的纸板上完成,好似时空突然被定格了一样,那情那景历历在目。现在这幅烙画和同一张照片,同时摆放在我床头,日日相见。
说回叶雕吧。除了用心良苦和营销心理学,还有就是这些非遗艺术品的受众,精心地设计为那些个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默默付出而创造出美食和享受的后台服务人员,它让芸芸众生中的我们,第一次当上了光彩夺目的主角;来源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抓取主角的闪光焦点,升华创作出高于庸碌平凡的视觉效果,让每一个平凡人的那个精彩瞬间,永恒地熠熠生辉。
它让我们努力前行的一切都有了希望,有了寄托,有了值得。
这样显而易见的营销和摆拍,不会让我们生厌;这样直戳人心的煽情噱头,从来不会和低俗二字搭边。它们就像这炎炎酷暑里一泼清凉宜人的溪水,潺潺润润沁人心脾。它们又像口干舌躁、疲惫不堪的爬山途中,眼前亮出一阶青色石板、红柱雕檐的休憩小亭,让我们在这枯燥乏味的攀爬中停一停,歇一歇。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