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求同”与“存异”

2020-07-12  本文已影响0人  yanziguilai

古今中外之事,“同”,似乎一直都是人们所追求的极致。处处求同,无论是在民主会议投票表决方面,还是个人生活的的随大流中,求同一直都是人们的共同特征。

        其实,求同,是人之本性。古时人们所注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在繁忙世界求得一生知己,甚至为了求得同道中人不惜千辛万苦、奔劳一生;而如今,科技的进步,似乎免去了古时的巡音之苦,只是打开浏览器,动动手指,同种声音、同类消息便铺天盖地的向你涌来。

        不得不说,求同所带来的便利,可谓数不胜数。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力量大,但若没有共同目标便是一盘散沙,;但若同心,其利断金。像是去年“为阿中哥哥应援”的饭圈女孩英勇出征。为了祖国的声誉,天南海北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到一起,一同去外网对线,在舆论方面为中国在外网占据一席之地。

        求同心理,也会使得人更为精益求精。然而免去巡音之苦似乎让人们觉得求同愈发顺利,求同的路上畅通无阻,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也使得这种求同更为廉价,甚至出现了变质之向:各种圈子的拔地而起,人们行为的标签化,大有画地为牢的倾向;过分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使得部分人群迷失自我,顺应着圈内潮流对于所谓“异端”口诛笔伐……此类种种,不胜枚举。再举个例子。

        如同今年年初饭圈某家粉丝集体举报他家导致的恶劣社会性事件,本是聚集在同一圈子内谈笑风生的,却被部分人当作讨伐其他家圈子的工具,再者同一圈子内,大部分人没有明辨是非,而是选择同流合污,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危害。

        然而这仅仅是所谓过度求同的危害后果之一。其实,这种现象被称作信息茧房,即是只人们信息领域局限于自己兴趣所致范围内,作茧自缚,最终所导致的后果很显然即为领域内部不平衡的发展。然而木桶效应指出,人的能力大小并不取决于他的长板,而取决于他的短板,因而这种不平衡发展并不会有效、全面提升一个人的能力,甚至固步自封,如同井底之蛙般,只能望见头顶的那片天空。

        前些年,有句话在网络爆红: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面对着日益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又怎能甘心栖于这巴掌大的地方?这也便要求我们,携手勇气,突破信息茧房,去寻求外面的天地,多方接触,多元发展,争取做U盘型人才!

      然而,这种天下大同,真的就是大同么?

确实,求同路上,给予人们的好处可谓是不胜枚举的:

    何为个性?何为大同?

    “非我圈者,必先阅读入圈指南,否则群而攻之。”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