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在没有迷茫的无时无刻里吗?
时光温热,岁月静好,又是夏天。
大学三年时光已悄然流过,不经意,却难免诧异。
三个春秋的轮转,回忆却一如昨日,原来回忆有缩短时光的能力。
“眼前满是苟且,嘴上全是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大概就是对于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我一路遇到了很多的人,也坚定了很多信念。
大学,它美好,给我们带来深度的滋润,在身上沉淀除了知识以外的东西;大学,它不太好,用四年的松散去迎接社会的洗礼,让我们显得猝不及防。
那,读大学什么重要?我不敢给出一个定义,太片面、太肤浅。
我只认为,假以时日,我们都会明白:大学里不是对不学习专业知识而感到遗憾,而是什么知识都没学才遗憾;也不是我们因为经历过什么会后悔,而是我们什么都没做才可惜。
四年时光,总会流过。
我希望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四年岁月的流逝和对于平庸生活的更加心安理得。纵然我们顺从了群体,屈服于环境,终究也会纠结于自己的内心。只是回忆让时间显得匆匆,让不安变得看似无关紧要。
我喜欢回忆,但我不喜欢回忆。
即使错觉以为自己知晓了太多的道理,常叹平凡最真。但又总觉得一个还没有经历过激情生活的人应该是不大懂得平凡的滋味。就像一个没有把百酒都尝遍的人是不大懂得清水之味的。
曾是少年,韶华倾负。
三年,它不长,没有让我们懂得成长;三年也不短,几乎把青春过度完。当下,回想曾经的诗和远方的田野,总是感叹,无奈身处苟且。
苟且,大概是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没有计划,感到迷茫。
我认为,迷茫或许不是我们不知道要怎样去做,而是我们心中清楚,却迟迟不动。之所以苟且,也大概就是,因勤于思考,而懒于行动,故止于苟且。
大学很神奇,它把人群分类,或者说是人群把大学分类。他们互不理解,也不愿被理解。其实理解本身并没有意义,不理解背后的行为才有意义,最怕的是管不住别人行动的时候也管不好自己的嘴,最难得的是管不住别人嘴的时候能管好自己的行为。
各自围绕属于彼此的价值观、世界观、认知观去打造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我不会试着去解读、也没有能力去解读每一种生活方式,角度立场各不相同,每种生活方式其实都是源于自身对待生活的态度,自然难定孰是孰非,也无关对错。但无论哪种生活方式,都必然有它所对应的迷茫。忙碌的迷茫于看不到效果;悠闲的迷茫于生活的空白;思考的迷茫于对错;行动的迷茫于结果,迷茫是我们自身对所处环境的不满进而迸发的求知欲。迷茫大概就是这样,在自身形成一个又一个矛盾体,等待着去攻破,去解答。迷茫吗?都一样,只要迷茫不会是我们安于平庸的借口,只要苟且是我们追求诗和远方暂时的过程。迷茫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不同时期总会有不同的迷茫,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迷茫于眼前的迷茫而无动于衷,可怕的是注视着眼前的苟且却坐以待毙,我不相信会有人没有迷茫,我只坚信纵使深处黑暗,也要努力寻找光亮,我只坚持即使身处苟且,寻找诗和远方没有错。
人生的苟且总是不尽相同的,我不同意说谁的苟且比谁的更辛酸,谁的生活比谁的更辛苦,那只是我们互相不理解彼此的处境罢了,只是我们自我意识强烈罢了。在没有统一价值、标准、尺度情况之下的比较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我们对待苟且生活的态度,人生在世,我们纵然要舍弃,纵然要妥协,纵然要低姿态,但这并不是人生而存活的目的,恬淡优雅地生活着,拥有勇气和激情,懂得感恩与回报,才是我们“苟且”的目的,要学会把苟且当做跳板,跳到属于我们的诗和远方。
七句成诗否?哪里是远方呢?
大概就是我们内心那个理想的状态罢了,即使我们永远都到达不了心里的这个状态,至少我们把它当做暂时对抗人生苟且的路标还是有存在的意义的。我们把诗和远方当做那个指引我们的灯塔,在面对苟且的时候有一种来自内心的安定,这种安定不是暂时的顺畅、不是平坦的路途,而是知道苦尽甘来的那一天终会到来,坚信困难之后必有惊喜、认定了远方就要义无反顾。
心中若有“诗”,远方就是天涯,心中若无“诗”,天涯才是远方。
从前一直认为人不同是因为天赋迥然,后来,见得越多越发觉,其实没有谁比谁更有天赋,如果说有不同,大概只是把努力加上了更多的时间而已,能用时间解决的问题还远远不到拼天赋的地步。希望我们别把问题推给时间,别把时间毁于懒惰,就好。
迷茫的时候要想想诗和远方,到达远方的时候也请别忘了曾经的迷茫。
有迷茫是因为想要到达远方,去远方寻找迷茫要到达更远方。
去吧,愿我们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明亮。
诗和远方不是在没有迷茫的无时无刻,而是在能够认清眼前苟且并敢于打破迷茫状态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