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你心中所想,才可改身上痼疾
许多人开始改变他们的习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上。这会导致我们养成基于最终结果的习惯。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借助于这种方式,我们的着眼点是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习惯的形成结果是终极表象,过程是行动体现,身份价值的认知是行动的驱动开始。
简单的说,因为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下意识进行了相应的行动,最终造成了坏习惯的后果。如果不全部改变,就像文中提到的,在自己的身份认知、潜意识中,仍会残留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从而不经意间触发坏习惯的行动,最终实施造成坏的后果,造成屡教屡犯的悲惨结局。
在《掌控习惯》一书中如此定义习惯的形成。
习惯改变,我们犯的第一个错误,是选错了我们试图改变的事情。为了更好地理解我的意思,你可以考虑把变化发生的进程分为三层,就像洋葱一样。
第一层是改变你的结果。这个层次事关改变你的结果:减肥、出版书籍、赢得冠军。你设定的大多数目标都与这个层次的变化相关。
第二层是改变你的过程。这一层次涉及改变你的习惯和体系:定时去健身房锻炼、定期整理你的办公桌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按时练习冥想。你养成的大多数习惯都与这一层次有关。
第三也是最深入的层次是改变你的身份。这个层次是有关改变你的信仰:你的世界观、你的自我形象,以及你对自己和他人所做的判断。你持有的大多数信念、假设和偏见都与这个层次相关。
结果意味着你得到了什么,过程意味着你做什么,身份则关系到你的信仰。当谈到涉及培养持久习惯,以及创设改进1%的体系时,问题不在于这层比那层“更好”或“更差”。所有层级的变化都各有用处。关键问题是改变的方向。
解决坏习惯方法,把习惯形成的方式逆推,从表象结果到深层次认知全部改变。
1、改变你的结果,重新修正设定的目标。比如戒烟、减肥、锻炼。这都是你的目标。
2、改变你的过程,重新规划你的行动。利用smart原理,规划好你近期的行动方案,并且定时自查复盘。比如几点几分去健身房,锻炼多少分钟,跑多少公里。
3、改变你的身份,按照目标设定,告诉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戒烟就要改变自己为不抽烟的人,减肥就要改变自己健身达人。从而告诉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需要怎么做。
比如,这个疫情假期,我又一次陷入晚睡晚起的状态,起床困难。开始我计划的是早起,每天6点半起床,然后规划了行动方案,11点前早睡,起床按照以前拆过的起床技巧去落实。和家人们也宣誓说,我要摘掉这个起床困难户的帽子,其实是暗示给了自己,仍旧是起床困难户。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我重新订立了锻炼的计划。一个月内养成跑步高手,能够肺活量到能跑45分钟。
按照改变习惯的三个步骤,先改变结果,目标是一个月肺活量能跑半小时,规划过程,每天7点出发从15分钟慢跑开始,每2天增加5分钟,直到能跑45分钟,让自己成为一个跑步高手,每天早晨都踩着晨光在朋友圈,打卡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