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书香能致远

阅览室又进来一批新书,摸着质感的封面,闻着清幽的墨香,很是兴奋,忍不住想扑上去。说这话似乎有点矫情,可它确实是此刻的心情。而它们仿佛是初生的婴儿,等待我的拥抱,等待着我的呵护。
许是文科出身,对书有着非一般的嗜好,看到心仪的书,就挪不动脚步,非要把它带回家不可,于是家里到处都是书,摸着它心里就踏实。苏轼在《记黄鲁直语》中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读书是人通向高贵的最低门槛。

读书让平淡的日子变得充实。求学的时候,每天三点一线,初高中时在紧张的学业中还要偷着看书,所有的课间缝隙自习都被书籍填满,什么书都读,有种饥不择食的感觉。到了大学,没有课程压力,每天有大把的时间无处打发,日子太过松散,就觉得了无乐趣,生出诸多烦恼,空虚无聊是常挂在嘴边的词语,于是大多数人选择逛街泡网吧,谈起了恋爱,而对于一个家教甚严又胆小的人来说,读书成为最大的乐趣,在书中徜徉,去认识世界,感知人生,去体味世间百态。那是一个家境一般甚至贫寒的青年唯一能做的事,物质可以匮乏,思想不能匮乏!要知道用文字丈量出的世界远比脚步辽阔!

读书让艰难的岁月变得有温度。少年求学可以心无旁骛,纵使偶有烦恼却也可以云淡风轻。可岁月渐长,过了而立之年,却要渐尝悲欢离合。人生实苦,最苦莫过疾病与失亲。那些躺在病床的日子让我知道生命可贵,面对痛失亲人更觉生命无常,那个共同成长的人不在了,心里的悲伤无处安放,双亲的哀痛无法安慰,所有的欢笑都成伪装,那一瞬间觉得人生无路可走,夜半醒来多希望一切是大梦一场。
黑暗的日子,书成为走向光明的唯一途径。布莱恩魏斯的《前世今生》照亮了前行的路,让人不再执着于今世的分离,也许他在未知的世界看着你,等着你,在未知的时空还有交集。无助的时候,想想杨绛在失去丈夫女儿时如何鼓起勇气,在苦难的岁月里让心沉淀,把所有的爱融进文字,化作言语,温暖更多的同路人。

文字总能唤醒人,温暖人,可人心终归还是浮躁,有多少人做了伪书迷,好多书尘封多年未曾开启,每一本都想认真地读,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耽搁,又在耽搁中不断自责。
想想古人,读书条件多么匮乏,尚能做到手不释卷,孔子“韦编三绝”,朱买臣“负薪挂角”,车胤“映雪囊萤”,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即使缺乏书籍,买不起书,也要手抄阅读,明初著名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与古人相比,我们何其有幸!与其在尘世里苦苦挣扎,不如在书海里寻求解脱。
读书,不为美名,只为悦己。在负重前行的日子里,书籍足以抵抗生活的苟且,足以慰藉内心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