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认知,再塑自我(三)为孔乙已正名
李国华教授的《孔乙己》细读,进行了三个小时。可以说,给我们解读孔乙己的深度、广度、宽度等各个角度开了一扇窗。最大的思考就是,我们该怎样去课堂上解读《孔乙己》这样的经典小说?老师自己解读到怎样的深度才能驾轻就熟的引导学生读出复杂的人性,读出那个特定的社会本质。
关于小说,我们无非就是按照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去解读。当然,也看到过徐杰老师、黄厚江老师上到的经典课例。他们呢,都是聚焦了一个点,比如说黄厚江老师聚焦的“手”,徐杰老师聚焦的“笑”,他们都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点,然后荡展开来,让学生一步步的走进人物,然后走到小说的主题。
李国华教授的解读,在原来我们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透彻地走进孔乙己,走进那群看客,走进那个薄凉的社会。
李教授关注到了小说的叙述人称,就是叙述的视角。因为这篇小说呢,是以一个小伙计的口吻来写的。但是李教授说这是小伙计回忆20年前的事情,所以说这应该是30多岁之后的小伙计在回忆当时他十多岁的时候见到的情景,那么这样来看呢,就是这个小伙计已经经历了社会的风吹雨打或者是各式各样的人情世故之后,他再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孔乙己。所以关注到的视角是有穿插的,既有十几岁时候的看到的孔乙己,又有30多岁之后看到的孔乙己。
关于主题,李教授给到的解读——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这应该就是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的真正用意所在。让我们去关注到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在生活当中很特殊的所谓另类,那么社会对他是怎样的一个评价,无论是长衫的还是穿短衣帮的那些人们。孔乙己的悲剧,应该是时代的一个错误,而不是孔乙己自身的错误。
有人评价说,对孔乙己鲁迅先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应该是鲁迅先生的一个观点。那么到底怒其不争了吗?从小说的细节入手,才发现没有这层意思,对孔乙己的遭遇只是同情和唏嘘,在暗示当时时代的悲哀,让孔乙己没有出路可走。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鲁迅先生只是为了还原孔乙己作为一个人的真正面貌,而不是一个科举制度下的一个动物的彰显。鲁迅先生把孔乙己的美好善良这一类的东西揭示出来,而且呢,告诉我们不要嘲笑那些社会当中很落魄,暂时没有飞黄腾达的那一类的人。万一像范进一样中举了呢,当然会有另一番景象,他只是在等,倒霉的是他到底也没等到幸运的到来而已。
李教授在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时候,一直是抱有同情和理解的。他说,孔乙己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个人字儿写的很好,而且呢,知道茴香字的茴有多种写法,他确实是读过书的。但是他这样的人,因为没有上升到上层阶级,像丁举人,像何家那样,所以呢,他就是遭到了他们的嘲笑。他只能给人家抄抄书为营生,也不肯去做短衣帮去做的事。他是一个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所以即使是别人嘲笑他偷书,他也给自己解释,但却不是辩护。在他一个读书人的眼里看来,这个窃呢,只不过是偷偷的拿走,但是我没有做那些缺德的苟且之事,所以这是孔乙己内心的一个底线。他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内心有底线的人。
所以,孔乙己活着的悲哀还在于他天天混迹于一个听不懂他话的人群里,但是呢,他也不肯放下身段去跟他们解释,只是来保持自己内心的自我,坚持自我的一种状态。
当李教授拿自己的经历来和孔乙己比较的时候,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孔乙己自身的独特之处。就是当一个人在面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如何去做的时候,那么这样的一种思维的决裂,内心的矛盾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像孔乙己一样,仍然是不脱长衫,坚持读书人的那种自我,可能我们很快就把它丢掉,然后去从事一些能让我们生活的更好一些的一种路径或或者是方法了。从这点来看,孔乙己是值得尊敬的所以李教授说,无论怎样,孔乙己依然保持着那个本然的天真的一个自我,虽然他不懂人情世故,虽然他有点儿迂腐,但是呢,他是那样的一种纯良,还是那样的可怜。
李教授还强调了一点,就是鲁迅先生的巧妙构思和良苦用心,他把这个事件放在酒店里,而且放在喝酒之后。他只是让人们喝过酒后摘下社会的面具,来让一群酒客胡言乱语,那么这样的一个社会群体的狂欢,让我们更好的看到了人世间的真相,也看到了人性的薄凉。
可以说,文本的细读应该是打开小说的一把钥匙。当我们只了解一些皮毛的时候,我们是很难走入一个人物的世界的。李教授的解读带给我们很多启发,慢慢去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