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锁红楼:读红楼,80%都在第二阶段走不出来
看《红楼梦》,会经历三个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年少或初读红楼,只看到山水的一角,即宝黛钗爱情故事,稍微大一些或再读,还可以看到一个大家族里的繁琐事情,再大一些再一次重读,可能就看到更多人物的生平。
这是第一个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爱恨分明,爱就是使劲儿爱,用生命去爱,恨也是真的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把那个人挫骨扬灰。所以,爱黛玉还是爱宝钗,非常明确,容不得一丝含糊。
当生命来到了三十岁左右,经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再看红楼,大约是越来越欣赏王熙凤、薛宝钗、贾探春、袭人、小红等这些人,因为她们身上,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智慧和情商,是非常值得人学习的。
又或者,出现了从自己喜欢的角色上看到很多缺点这样一种现象。也可能,困惑于宝黛爱情、黛玉晴雯等人的真实性格,到底该不该继续保持下去,这样的人,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始终不如意?该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这个时候,就是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发现自己曾经恨过的人,也有值得赏识的优点,而自己最爱的人,也有令人反感的缺点。但即使如此,对于恨的那一个,还是没办法真爱,而对于最爱的那个,仍恨不起来。
这种情况,可以从灵性角度来讲,爱的那个,是你生命的初始色调,是你最真实的本性。
然而,世界是多元化的,完全真实不大可能活得好。于是,慢慢隐藏自己的真实性,逐渐拥有了一些不喜欢的人所具备的特质。
比如,年少时觉得宝钗太工于心计,但这个时候,会认为宝钗也没什么错,她工于心计也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家族生意。
如果你不善于工于心计,你只是黛玉,是晴雯那样的人,却不得不工于心计时,你就有很多关于生命的困惑,这个时候,你便陷入了思考中。一个人,一旦深入思考生命的课题,就有三种选择:
1、沉迷于现实,即外在形式;
2、寻找突破口,即回归内在;
3、沉迷与突破间,保持平衡。
80%的人,自觉不自觉的放弃了主动寻找,于是,一辈子几十年,都活在第二个阶段的人生境界中。还有20%,通过回归内在,不间断的寻找突破口,最终完成了生命的蜕变,化蛹成蝶。
这个时候,再来读红楼,就多了一些慈悲与包容,会发现,每一个人物,都是可爱的、是值得被尊重的。每一个生命,无论高低贵贱,都非常美好。
哪怕,在贾瑞、贾环、贾蓉等人身上,都感受得到他们的生命中,有一种无法为人所知的困惑和痛苦,并为他们叹息一二。
这就是第三阶段,而处于第三阶段的20%,又有20%或更少的人,他不再执着于寻找突破,也不再抗拒沉迷,而是在沉迷与突破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杠杆。他能够自由穿梭于沉迷和突破二者中,豁达而明了,既在其中,又在其外。这是真正的开悟者,但他也不认为自己开悟了,因为,他根本连开悟本身都抛开了,这个时候,是大自在。
所以,《红楼梦》不只是一部小说,它更是一本修行的经书,引领着你,从“无才补天”,穿越世间,经历一场盛世繁华,再回到“无才补天”。从虚无中来,再回归虚无中,这大约,就是生命全部的意义。而虚无与虚无之间的历练,便是刻在石头上的几个字,随后人臆想去。
文/费漠尘,针对红楼梦的阐述及解析,均属个人观点与感悟。部分图片均取自87版红楼梦剧照,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感恩遇见!
更多原创文章请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