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生活中的费斯汀格法则
周四,我忙乎了一天。
晚上八点,我正在课堂上,微信飞来:“我不明白现在什么对你才是重要的!”,是先生发来的,我没意外,我知道因为我没有赶回家做饭,就直接进了周四晚上的课堂。肯定,女儿放学到家是冷锅冷灶的,没有现成吃的,他不爽了。
相信改变会发生距离女儿中考不足一个月了,就在前几天,我和先生说好在最后这段时间,我要多一些时间精力陪伴照顾女儿,做好后勤工作,让他能专心工作。如果女儿放学六点到家后能早些吃晚饭,那开始复习就能早些,休息就能早些,而且不用因为饥肠辘辘到家到处找零食吃。
我不意外,是因为这么多年他的习惯反应我了解。
“我俩今晚都没吃饭。我七点半才到家,孩子不想吃了”
我没多说,只回复:“那我现在回去,我买一些带回家吧”
“我不吃了”
吃不吃我还是要买,我悄然退出教室,很不好意思。赶快去买了吃的,打包后,开车赶回家。
这时候,再多的话都是多余,拖延只能让问题加剧。平复情绪才是第一位的。
进了家门,我热情地招呼他俩,“我回来了,快来吃点儿吧”,女儿应声下楼,瞅瞅我摆上桌的一样一样,“妈妈,你真好,带了笋丁包、叉烧包和五香熏鱼呢,我都爱吃”,说着不由分说掰开了一个热腾腾的包包吃。先生慢腾腾走出书房门。
“你吃吗?尝尝呗”,我笑着看看先生。他不作声,但去拿了双筷子。
“瞧,我就今天没做饭,就惹祸了”。
“妈妈,主要是我对他发脾气了。他下班问我要不要带些吃的,我说不要,他就真的什么也没带回来,太没劲了!”,女儿遍说遍瞥一眼爸爸。
是太没劲了,这么不善解人意的爸爸。小时候,我爸爸这么如实做时,我也失望过。小女孩的心思爸爸真不懂。
“难怪呢,你对爸爸发火,他就转嫁到我头上了”
先生呵呵乐了,颇不好意思,脸色已经很缓和了,“哪里哪里,我和女儿刚才都和好了”
“我就知道,如果今天你俩不理顺气儿。就甭想痛痛快快到明天。看来这考前压力就是这么释放的。”
哈哈~~两个人不好意思相互看看。
我想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有名的判断: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
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
第二天早晨,送完女儿上学后,我心平气和、旧事重提,“如果你换种思维方式,我会更愿意接受。出了问题,先别问谁对谁错,先想办法好不?咱别跟着孩子情绪跑,她现在时有波动,咱还不理解吗?”“行行行,听你的,我也没当多大事儿”,他又恢复孩子本性。
就这样,一场风波平息了。
情绪的漩涡中,家里得有一个人先跳出来了,别都跟着连滚带爬。能跳出来的这个人,一定是在觉醒的路上先走一步的。她可能带领的家庭走到更高的能量层级。人会相互影响,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我们是最亲密的关系,需要彼此的关心,在乎,支持,和懂得。情绪的背后,是亲密关系中才有的需求的表达,这种需求可能没有多复杂,但满足了会让我们感到被接受、被保护、安全踏实。如果我们看到了,就去满足它,虽然问题已经发生时,但结果可以截然不同。
我很感谢自己这些年的自我成长,今天的我,已经不是十年前、五年前的那个我。一念一世界,转念即转机,思维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为。
丢掉抱怨,轻松转换,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