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兄弟情义有多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https://img.haomeiwen.com/i26774365/9a524bdb8d7996a2.jpg)
苏辙在山东齐州(今山东济南)任职,苏轼请求把自己调任离弟弟近一点的地方,于是朝廷派苏轼担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熙宁九年(1076)中秋节,苏辙约好与苏轼一起欢度佳节,但是因事不能前来。苏轼特别怀念自己的弟弟,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值中秋之际,兄弟两人不能相聚,苏轼彻夜无眠,只能无奈地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说,希望我们兄弟二人能够彼此思念,哪怕是相隔千里,只要共同面对同一轮明月,也就等于相聚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这首词为苏轼圈粉无数,当代很多歌手把它改成流行歌曲传唱,是真正的“经典永流传”。
也许是这份真挚的兄弟情谊感动了上苍,让兄弟俩的思念并没有延续太久。次年(1077)的中秋节,苏轼已经从密州任上改任徐州(今江苏徐州)知州。苏辙特地赶到徐州,与哥哥团聚。兄弟两人一起游览登山,一起赏月,互诉思念之情。欢聚的日子毕竟短暂,很快两个人又要分离。苏辙和哥哥告别,不禁悲从中来,写了《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本来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却透露出兄弟不得不分别的无奈之情。第二天,苏辙告别哥哥,苏轼内心非常伤感和悲痛,又写下了一些诗文表达对弟弟的不舍之情。
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
苏辙在《次韵子瞻秋雪见寄二首》中说:“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这是苏辙写给哥哥苏轼的诗,提到兄弟两个的深厚情谊,从小一起学习,哥哥对自己照顾有加,关怀备至。这种情谊自小到大,从未改变过。
苏轼与苏辙兄弟两人年纪相差不到三岁,但是性格却迥然不同。苏轼先天性格比较活泼、坚毅、勇敢,而苏辙却相对敦厚、温柔、内敛了很多,兄弟两个和谐相处,性格互补。兄弟俩的爱好也不太一样,苏轼喜欢书画,喜欢收藏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充满蓬勃的热情。而苏辙对这些则不太感兴趣,对哥哥的收藏只是看看而已,并不热衷此道。苏轼喜欢四处游山玩水,奇妙美丽的风景总要要去游览一番,兴致勃勃。苏辙有时也会跟着去,但远没有哥哥那么亢奋,甚至有时不愿意跟着哥哥去,苏轼只能一个人去游览。
苏轼、苏辙兄弟俩学问初成,这时候,正巧张方平来到成都任地方官。于是苏洵带着两个儿子拿着文章前去谒见。据《瑞贵堂暇录》记载:张方平准备举荐兄弟二人进京参加府试,于是便出了几道题来考他们。苏轼、苏辙拿到题目后,专注地思考起来。苏辙对第一道题目有些疑问,就偷偷地向哥哥做了个表示。苏轼没有吱声,只是把毛笔倒过来,用笔管敲了敲桌面,意思是“管子注”。苏辙刹时明白了。看了看第二道题,苏辙仍不知道出处,于是又给哥哥做了个手势:这道题出自哪里啊?苏轼依旧没有说话,直接用笔勾去了第二题。兄弟俩答完卷后,交给张方平。张方平看完之后,非常高兴。因为第二题本来就没有什么出处,只是他用这样的方法来考考苏家兄弟二人的应变能力。张方平高兴地对苏洵说:“你这两个儿子都是天才,老大更是聪明可爱,而老二更老成持重,将来的成就也许会超过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