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狐仙故事汇岁月古韵诗成行

重走上学路

2018-10-06  本文已影响174人  铭帅之念
重走上学路

一段记忆,一段时光,总是那么刻骨铭心。上学路上,旧时校园,总是心里最那块最深最深的地方。

这次国庆期间,抽空回了趟家乡。10月3号下午相约了一位同学一起去中学校园旧址看看,看看昔日曾青春追逐嬉戏的地方,笑语欢声洒遍的校园。

下午3点多,我如约而至,来到港南村西头。时隔30年,我重走上学路,昔日的村庄全无踪影,只有一排排别墅区拔地而起。宽阔平坦的道路,郁郁葱葱的绿花,展尽芳颜,迎接着南来北往的人们,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宽大的停车场,占地面积可以停下几百部轿车,没有城市那种寸土寸金的感觉,造型漂亮的公厕,坐落在停车场的东边,在停车场的中央,颇具城市气息。不能不感叹时代发展带来的巨变。

重走上学路

同学由于私事,未及时赶回来。我就决定自己先去看看。我沿着宽阔的马路一路东行,昔日的耐火厂大门,已经由东边迁移到北边马路边,自动伸缩门,办公大楼,铁皮钢构巨大的车间,无不显示出企业的精神面貌。北边的别墅也是造型各异,各有千秋,令人目不暇接,30年没有近距离看看这一切,一切都感觉那么真实,那么让我看不够,这都是以前上学路上看不到的。

走到原来耐火厂东大门的那条路,前面的那条河,才依稀找回了原来进村的样子,原来的坝头已经没有了,坝头北边的大池塘已经被填平,种植了一些植物和蔬菜,堆放了一些砖头。还记得当年的同学,渔人世家出生的李九平,一个夏季中午吃饭以后,静候大池塘边,一鱼叉刺中两个鳖(甲鱼),靠的是丰富的经验和眼疾手快,他知道甲鱼生活习性,会出来晒影或呼吸吧!那个准头,和使鱼叉那种精神气,由衷叹服,事隔那么多年,历历在目。

我来到港南人所说的中桥,过去村里人去镇上的必经之桥,以前的几块水泥板桥,如今都是现代化的公路桥一样,只不过栏杆还保存着水泥柱桩,水泥横栏,古风尤存!两侧河沿驳起了水泥墙,又有现代气息扑面而来,桥西北的大别墅也雄踞河垛之上,静听水流,桥西南垛子上一排青砖旧居,任不失昔日风采,东边改造的宽阔地带,比马路还宽,加上绿花树丛,小河流水人家,乡村的恬静,说诗情画意,一点不过!

过了中桥,旧时轮郭就逐步呈现在眼前。虽然房屋翻建不少,但巷子还在,过去的青砖巷子已经消失殆尽。眼前都是水泥板路或水泥路面,过去的肉摊子,依旧在巷子尽头。过去弯口张凤根家烧饼店也关着门,铁将军守门,角落上几个老人不时地愉快的交谈着。一个小拐弯,我依然向东,两边的房子再也不是旧模样,因地制宜的改造,现代气息的相融,依旧叫人找不到过去的样子。直到来到巷东头,看到房屋模样未变,还是原来的那样,有三间鸽子窝(空斗墙),两排向南,才发现原来中巷里的烧饼店,也曾吊足了我们的胃口,一起排队等着买烧饼的场景又浮现在我眼前。

巷子尽头拐弯向东南,南小桥出现在我眼前,以前的三块水泥板荡然无存,水泥桥面平实宽阔,栏杆耸立。这座昔日曾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盛景,如今也安然独处这乡村一隅。桥下的码头,几个年轻人正在钓鱼,估计也是放假忙里偷闲,独享钓鱼之乐!

过了桥几十步,就是我所记忆的学校西大道,其实就是巷道,那时比庄上哪里的巷子都宽阔,一放学就成群结队的,人头涌动,川流不息。

一路向东,只见一个无名的铁皮厂房,前后都是村民的民房,铁皮厂房大门朝西,正对着西大道,门外是一个南北的水泥巷子,学校的大门已经找不到踪影,所有的教室都没有踪影,我极力搜寻着过去校园的影子,终于在东北角发现了仅有的两间红砖教室,我顺着巷子向北,走到教室走廊门口,大门紧锁,这时才清楚了,此时巷子正是以前的校园南北红砖过道,过道的西侧的前后两排教室和办公室已经拆除了,有的村民建房了,有的空地做了小菜地,有的就堆放着一些杂物,心里一阵悲凉。

仅有的两间教室静谧无声,西边前后多了围墙,教室后面的厕所也没了,西北角的学校食堂也不见了,只有昔日的学校码头依旧还在,过去那种戏水,打闹的声音已经不复存在。我多望了几眼旧时教室,久久不愿离去。忍不住站到教室前面砖头堆子,远眺着曾经就读的教室,走过的走廊。院墙里面是昔日的操场,有人种植了蔬菜,一点点刚开始冒出嫩绿,新意满园,但是我提不起心情,还是倍感荒凉。即兴赋诗一首;

梦回故里校园时,

沧桑巨变落魄颓。

时代变迁潮流涌,

安得使命功成退!

重走上学路

我往回走,站立在曾经的校园大门口,回望曾经以往,一幅幅青春活力的气息又出现在脑海里......

重走上学路,忆往昔岁月,蹉跎年华,人生不易,同学是人生路上最美的风景,是一生的风景,平常我们各自忙碌,又互相牵挂,每天不用刻意想起,因为从未忘记。

重走上学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