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自主研修,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NO.1 初识“大单元教学”
初识“大单元教学”,我是以一种迷茫无知的状态去碰触它的。第一次的培训,在似懂非懂的意识中一晃而过。培训中途又因班级事务提前离开,所以那一大堆理论知识在不久后便自动清零。那个周三过后,“大单元教学”对我来说仍是陌生的,我只知道它要来了,而我要以一种饱满的姿态迎接它。
又是一个周三,满满的一天。早上的开班仪式和培训于我而言,似乎又成了一种挫磨,不知道在那种大范围培训中有多少个好学的老师在汲取知识,只知道我依旧一无所获。下午的工作坊活动,我原本以为依旧是一个形式,但就是在这个下午,“大单元教学”在我心中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分组讨论时,看着五年级几个老师各抒己见,他们各个思路清晰、见底透彻,我在心中默默告诉自己,得加把劲了,因为作为一个“慢热型”的人,心中所想总苦于无法表达,“说“似乎成了一个欠缺,每当他们说出一个想法时,自己总有一种和自己相吻合的感觉,但如果让自己说,却需要时间,总感觉慢了半拍。那个下午,我就是以一个最棒的倾听者身份,置身于那个讨论圈中,虽然没给任务组帮上忙,但却成就了自己。
周五的组内汇报,卫芳姐的解说,给了我一种“拨开云雾”的感觉,那一刻我对“大单元教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再加上慧鸽老师和李校长的指导,我的思路也算清了。周末,理了理教材,心中的那条线也欲发明确。此刻,心里有一种渴望,如果能够聆行一节名师引领课,那该何其畅快。
我想我愿意去尝试并努力把这件事做的更好。
NO.2 学习任务群”教学思考
初次接触“学习任务群”,源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而触碰“大单元教学”纯属巧合。也就是这次巧合,我有机会去研讨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经过研讨我对这大单元和任务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下五单元是个习作单元,当课文重组后,教材中《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因而我们在备课时,要有目的的删减。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任务一)——《跟着课本去旅行》,这一课时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理清游览顺序,写好过渡句。”因而我在备课时就必须舍弃“孔隙”这一段中写法的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补充路线图”、“找过渡句”上,可谓:作者笔下的景很美,而我却不能“驻足”欣赏。当学生在这一主体课文中认识过渡句后,我又让学生在《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中练习画过渡句,同时对比发现过渡句的特点,当孩子明确过渡句的特点后,写过渡句就变得顺其自然。接下来在“初显身手——游览植物园”环节中通过画路线图来检测学生的游览路线是否清晰,并尝试写过渡句。我最初设计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写“游览植物园”的过渡句。第一次试讲,学生的课堂完成情况较好,可以说当时四(7)班孩子的精彩表现给了我足够的动力。而李校长听完后建议最后一个环节写习作中的过渡句,起初因为加大了任务量,我担心课堂任务完不成极为不情愿,后来听了李校长的分析,我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学习任务群”教学的过程体现的就是教师的分工合作的过程,任务一和任务二本身就是为任务三服务的。而我不能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去设计课堂教学,而是要站在“大单元教学”的高度去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经过前两轮的磨课,最终在共同体活动中呈现,虽说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但我依旧受益匪浅,毕竟我离“大单元教学”又更近了一步。课后我也进行了反思:首先,“大单元教学”在课时任务划分时,一定要进行深入思考,不能仅仅局限于三个任务,要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整合,要想有实效,单元资源整合、课时划分必须精准。其次,教学前执教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程度了如指掌,不管是字词掌握程度,还是课文熟读情况,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不能仅仅知道“预习了”就可以。最后,一个老师的个人素养,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是影响课堂氛围、课堂效果的主要因素。我想,每一次经历都是成长的助推器。
且行且思,人不能总满足于目前的现状,要有所“期”,有所“盼”,方会向阳成长。
NO.3 学无止境 且行且思
5月11日晚聆听了吴教授的讲座,对“学习任务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一概念将引领语文教学活动发生变革。我们的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单篇课文或语文要素知识点,而是具体的学习任务。那么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老师们不能再墨守常规,要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变成一个大情境下的实践活动。就像吴教授所言,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即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尝试设计几个学习任务群,在摸索中慢慢前行。“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条路需要我们一线语文老师齐心“走”出来。
一次培训,一次成长;一场知识的盛宴,一个最美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