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作家文学梦

不废江河万古流——读《杜甫传》

2018-12-13  本文已影响37人  记忆悠悠

杜甫一生创作了两千多首诗,流传下来的有一千四百多首,成为唐朝和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被人们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这些是都是老师告诉我们的,在读完冯至的《杜甫传》,我只觉得杜甫是一位理想远大的诗人。

0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七岁开始写了一首吟咏凤凰的诗,十二岁在洛阳崭露头角,被当时的名士称为班固、扬雄的再生。经常出入于精通音律的岐王李范,与玄宗宠臣崔涤的邸宅。他在他们那里得到机会,一再听到举世闻名的李龟年的歌声,这歌声让他终生难忘直到晚年在江南遇到李龟年,吟出:“岐王宅里堂前燕,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漫游吴越和齐赵

杜甫在他从20岁到29岁的十年内,做过两次长期的漫游,漫游的区域是吴越和齐赵。

当时的唐代社会,人民辛苦劳作,仓廪米粟充实,交通四通八达,水路有沟通黄河与淮水、淮水与长江的运河。

杜甫第一次的漫游,就沿着这条水路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到了江南。

杜甫早年学诗,除了接受祖父杜审言的诗法外,还在六朝的诗人里寻找他的楷模,因此谢灵运、谢眺、阴铿、鲍照、庾信等人的诗,都成了他学习的榜样。到了江南也就到了六朝诗人谢灵运、谢眺、阴铿、鲍照等所歌咏的地方,他置身于那些秀丽的山水中,在姑苏拜访了吴王阖闾的坟墓,游览了虎丘山的剑池,走到常州院,正赶上荷花盛开,走出阊门,拜谒泰伯庙。在江宁他还欣赏了顾恺之的维摩诘壁画。第一次漫游收获满满。

齐赵收获

杜甫第一次参加考试,却落榜了。这年杜甫24岁,刚从吴越归来,只是饱尝了江南的山水,还没有注意到现实的人生。由于勤苦好学,能写一些诗文,便把屈原、贾谊、曹植这些古人都不放在眼里。进士落第对于当时的杜甫并不算什么打击,他在洛阳住了不久便开始了他第二次的漫游。

二次漫游,杜甫选择了齐赵一代,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和河北南部。当时他的父亲在兖州做司马。在这段漫游生活中,他主要在打猎和唱歌中度过,同时还认识了朱源明。他们一起骑马、打猎、射箭。当时的杜甫是一个骑胡马、挟长弓、箭不虚发的射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杜甫。

在他二十八九岁的时候。他写出了《望岳》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是裘马轻狂的杜甫,在唱歌游猎中偶然的感触,最感触的是火花一般的爆发出来,在他面前闪烁了一下,还没有凝结成一团火在他心里燃烧。

《望岳》这样的诗的写成正预示杜甫在诗的范围里将有一个远大的发展,也正如这首诗最后两句所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此以后,健壮的诗句便不断的从他的笔下涌出。

02

长安十年

杜甫在他三十五岁时到了长安,他在洛阳经历了许多人间的机巧,如今他到了长安,主要的目的,希望得到一个官职。家庭的儒术传统和个人的要求,都促使他必须在政府里谋得一个工作的地位。无聊在长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想要的官职,而是对于腐败现实的认识,由此他给唐代的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国土。

忆在潼关诗兴多

杜甫在758年的冬末回到洛阳,看望战乱后的故乡。他回到洛阳已是759年的春天了。从这时起到年底,他到了成都为止,这一年内的作品十之八九都是五言诗。

这些事有的反映出人民的疾苦。有的刻画出祖国险要的山川,是杜甫书的事的意义,树立一个伟大的成就,这成就集中在一座高峰上,是他从洛阳回到杭州时,在路上写的“三吏”和“三别”。

他经过新安、石壕、潼关所接触的都是些老翁老妪征夫,怨妇的愁眉苦脸,在官吏残酷的驱使下,担受着无处申诉的痛苦。

杜甫把他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人民的悲剧凝结成《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

这六首诗不止单纯的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并不像长安时代的诗里所说的杜甫个人入世与归隐两种心情的冲突。而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剧烈的冲突。

杜甫在756年的春天在率府里管理了几个月的兵甲器仗,从757年的五月到758年的六月在肃宗身边做了一年的左拾遗,再加上不到一年的华州司功,他一生实际的政治生活一共不过两年半。

他对当前的政治感到失望,便放弃了作官。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祖国、对人民热切的关怀。

759年,史思明在相州打败唐军后,杀死安庆绪,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准备攻取河南,河南骚动。杜甫不能回洛阳的老家,他的从侄杜佐在秦州盖了几间草堂,他决定带个一家人到秦州去。

杜甫在秦州的诗中叙述了秦州的地理形势以及成果村落风土人情,同时也写了一些怀念友人的诗,有寄给高适、岑参、贾至、严武、李白的诗,内容真切,感人。

759年,对杜甫而言,是最艰苦的一年,对他的创作而言,是及其丰富的一年。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这一年他48岁。

03

晚年的再度流亡

在成都草堂生活的日子里,杜甫没有亲戚没有就有和他一起来往的,都是些落魄的文人和不知名的田夫野老。

然而他为了生计,也不能不和另外一些友人周旋。写了一些应制诗,这其中就包括写给一个残暴而僭越的武人花定金,有一首《赠花卿》:“金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绝句有人解释为语含讽意,说花敬定私人宴会不该用代表国家的礼乐,也可以理解为对花敬定的颂扬。但无论如何我们读起来总觉得诗和人是很不相称的。

761年12月,政府派严武为成都尹,兼剑南两川节度使。高士于760年,前半年为彭州刺史。这两个人一个是房琯的同党,一个是梁送漫游时的旧友。之后成为草堂里最受欢迎的客人。

严武到成都后,就常常带着小队人马走出郊外,来到浣花溪边拜访杜甫,有时还亲携酒馔,竹里行厨,花边立马,形成一种难得的欢聚。

这样快乐美好的日子,没有过多久,第二年4月玄宗和肃宗先后死去,代宗继位,7月召严武入朝,杜甫又感到孤单。杜甫引起了再回长安的念头,想不到严武离开后,成都少尹兼试侍御史徐知道便在成都叛变了,蜀中道路阻隔,致使杜甫流亡到东川梓州。

杜甫在流亡期间,一时吴卓生系完全依靠那些边头公卿这些,使君谢令,只知道杜甫,能诗能文能文懂得一些药理,用到它时变肥肉,大酒相邀,酒肉之外,并没有真挚的情谊。

人世是这样错综混乱,自己的生活又这样可怜,这中间是他的精神感到一度振奋的,是从前附属时代的几个挺拔卓越的人物,陈子昂郭元振血迹。在子洲浪中奔走时,他怀着一种向往的心情去凭吊他所敬仰人的遗迹。

杜甫在762年晚秋从成都接到梓州,稍事安顿后,便往射洪县房陈子昂的故居。陈子昂在杜甫眼中是一个不能以常情量多的豪俊,如今杜甫到了他的故居,在吃馆兼职感到:

“精魄灵如在,所历终萧索。高咏《宝剑》篇,神交付冥漠!”

杜甫的诗士“诗史”,同时也是“图经”,他爱人民,也爱祖国的山川。

他的山水诗是写实的,亲身经历的,其中没有空虚的幻想,也很少有庸俗的山水诗中所谓山林隐逸的气氛。

如“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花杂重重树,云轻处处山”,“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这首纯粹是阆州的山水图。

杜甫在这样的山水中到处奔走,迫于饥寒,没有一个地方能允许他做久住的打算。他在成都时,就常常想沿江东下。在他把旅行的一切都准备好了的时候,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引兼剑南节度使。这个消息让他又放弃了东游计划,又重新回到了草堂,给他一年九个月的流离生活做了一个快乐的结束。

杜甫本想在草堂里住下去,过他耕种的生活,但颜武始终都希望杜甫出来做官。人无能诗善败,吐蕃收复失地,挽回西陲的颓势,他立下大的公益,对杜甫却小心关怀。杜甫过了一段幕府生活。

幕府生活呆板木府里的那些为了生计的官员互相猜忌互相攻击,这使杜甫心里充塞了难言的忧郁。同时他的身体渐渐难以支持了,支持了。早年的肺病疟疾这时又天了一个心病封闭在办公室里,坐久了四肢,会感到麻痹。他一再请求延误解除他幕府中的职务,让他回到草堂,去过农人的生活,到了第二年正月延误,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木府里周旋了几个月,受尽苦楚,好不容易能够回到草堂,本想跟牢自己过他所愿意过的生活,不料当他在美好的春日房主除草修理茅屋时延误延误在4月里突然死去了,言午意思是杜甫在成都失去凭依,他不能不在5月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杜甫自从760年春在浣花溪畔建筑草堂,到这时只有五年半的岁月,再减去子周浪舟的一年又九个月,他在草堂的居留还不满四年,但它却是这一片土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夔府孤城

杜甫在5月里乘舟东下经过,嘉洲龙舟豫州中州在中州江边的龙兴寺里住了2月,9月里到了夔州以西的云安县。这一路他写的诗不多,从一首旅夜抒怀里可以知道他旅途上的情形:

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从766年4月到768年正月在夔州居住,不满两年。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430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比如《秋兴八首》、《登高》、《阁夜》、《又呈吴郎》等。

04

悲剧的结局

杜甫到了荆州,生活一天比一天贫困,身体也越来越衰老。他耳聋臂枯,无法正常与人交流,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在《秋日荆南述怀》里写他当时的生活:

苦摇求食尾,常曝抱恩腮。结舌防谗柄,探肠房有祸胎。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

写过《赴奉先县咏怀 》,写过《北征》,写过“三吏”、“三别”,写过无数壮丽诗篇的杜甫,从长安时起就尝尽残羹冷炙的心酸,如今又沦落到这种地步,从这里更可以看出当时的封建社会,对待一个伟大的诗人是多么的残酷!

他的生活在荆州不能维持晚秋时迁居到江陵以南的公安县,他在江宁南浦登船写诗,寄给郑审说:

更欲投何处?飘然去此都。形骸元土木,舟楫复江湖。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

从诗中我们也能感到杜甫真的无路可走了,他的诗歌也唱到最后一个阶段,在这阶段里说到自己的境遇时,已经没有多少高亢的声音,只有些日暮穷途的哀诉。即使这样,他并没有放弃他诗人的责任,反映人民的生活。

后来公安也发生变乱,他乘船到了岳州,暮冬时节,他看着洞庭湖边人民的生活,写出他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

同时他也看到衡阳江边穷苦的人民:“石间采蕨女,鱼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人民是这样贫穷而官家的,蒸脸有增无减,到了一无所有时,能呈现出来的只有血和泪了。

杜甫在衡州四处碰壁,这年夏天又离开横州,他甚至在陆地上再也没有安身的处所,此后他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都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夏末,到了潭州,船成了他的家。他漂流没有定所,四海虽大,如今再也没有一个容身的地方了。在闷热的船篷里,他想到十几年的3万以来,广大的人民有的死于寇盗,有的死于官兵,有的死于赋役,有的死于饥寒,有的死于路途的劳苦,他把这些惨痛的亲身经历凝练在一句五言诗里“丧乱死多门”,这五个字说尽了,人民在战乱中单受的一切痛苦。

杜甫在衡州计划南下郴州。由于被洪水阻住,不能南下郴州,只好改变计划,想北上汉阳,预备沿着汉水回长安去。计划尽管是计划贫穷与疾病,却使他没有走出香江的能力,从秋到冬他的小船只是在湘江上漂浮着,由于长期的水上生活风痹病转剧,他倒卧在船中,写出一首36韵的长诗,分级周忠富枕书怀是他最后的一篇作品,在这首诗里,他写他从周中看到的凄惨的景物: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他写他的贫穷,是终日以藜羹度日;身上穿的衣服寸寸都是补绽,他的疾病吃下药,去变汗水涔涔;他看他的死期已经临近,违规也是不可能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没有忘记国家的灾难,他在这诗里写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这首诗写出不久,他在湘江上的舟中死去了,这是770年的冬天,他59岁。

就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的一生便结束了,这是一个悲剧,这是一个正直的诗人,在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剧。自从天宝末年以来,国家的灾难日渐严重,人民的痛苦日渐加深,杜甫面对现实写出许多替人民诉苦,为国家担忧的不朽诗篇,他同时把灾难的解除与痛苦的减轻寄托在当时的统治者身上,可是这些统治者并不能解除灾难,反而制造灾难,并不能减轻人民的痛苦,反而加重痛苦,杜甫究竟是一个官僚家庭出身,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人,他在当时不可能怀疑到这套封建的体系对皇帝存在的意义,也不会发生疑问,在矛盾的情况中,他对于皇帝玄宗素中带棕,时而歌颂时而防御,时而抱着无限的希望,时而感到极大的失望,它的进步性发展到759年,可以说是达到顶点,此后他再也不能超越这个顶点了。

杜甫的诗反映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的历史,描画了祖国一部分险要而壮丽的山川,他一生各处流浪,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所以它大量的采用了提炼了人民的语言,使他的诗能有那么多新奇的变化,有充足的力量来表达他所经历的一切同时他的诗里也有一部分是古典的堆砌是技巧的玩弄,这些诗都是什么时候写的呢?多半是当他为了求得一官半职,投赠当时有权势的王公大臣的时候,当他在皇帝身边做左拾遗,只感到天颜有喜近惩治的时候,当他在西蜀金坛与各处木府里的官僚们像周旋的时候,这些事总的说来是不值得我们赞赏的。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不可能避免的悲剧,尤其因为当时封建的统治阶级,只把诗人看成是他的轻客和帮闲看成它的点缀,从来不能容忍他充作人民的喉舌,谁的诗歌里有人民的声音,谁的生活便会受到众妥的危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