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2016-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爱娜米

         以前我不知道像我这么没有定性的人多久才能完整的读完一本书,所以当我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一本书后,我觉得我一定要做点什么才能对得起我的这份毅力(嗯,此处应有掌声)。那就写点读完后的感受吧,毕竟这也是我to do list 里的其中一项,毕竟曾经的自己也是一个文艺小青年(求不打脸)。

         其实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读这种写时叙事的文章,所以吸引我读下来的应该就是书中大篇幅对于童年以及老北京的描写。因为说到底,童年,我们每个人都有,生长到如今二十多岁的我们应该没有谁会不怀念童年吧。而北京,虽然去了两次,但都是走马观花的逛玩,对书中的描写会有些共鸣却还是想象的居多。

         我最喜欢的还是《城南旧事》里的第一篇 文章《惠安馆》。为什么喜欢说不上来,只是在读的时候感觉到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读英子在北平胡同里的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住的地方。一个院子里有许多房屋租给不同的人,前院人多热闹而嘈杂,我家住在后院,独一户,却难得的清静,房子不大,房檐也很低,却就是这样低矮的房檐看着我一天天长大,从打幼儿园起一直住到小学毕业,九年的时间吧,满满的回忆小小的院子根本装不下。读英子在井窝子认识妞儿一起玩耍,想起了自己儿时的玩伴。小学放学很早,作业也不多,所以放学后并不急着回家做作业,我们两三个小闺宁就跟小小似的 满大道跑,用妈妈的话说小时候的我比小小还淘,胆子大还敢闯,骑着自行车去海边,或者从市里走回家,大人担心的事我们做起来却一点也不害怕。读英子去惠安馆找秀贞玩,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房东。房东住在前院 ,只有一个儿子,她却很喜欢女儿,所以妈妈带我去她家串门的时候她总给我拿好吃的,然后看着我长的又小又瘦的直喊我“排骨队长”,有空的时候还给我编头发,就是从头编到尾的那种一边编一个,只可惜小学时头发从没留长过,所以编的辫子短短的,尽管这样我还是很喜欢,后来搬了家就再没遇到过这么亲切的房东。

         这些小时候的事说来也奇怪,现在回想起来就像昨天发生的事似的 ,我想英子也是跟我有一样的感觉所以才能把小时候的事写的那么详细而生动的吧。小时候住的家,搬走后我倒是也回去过几次,但最近一次也是我上高中的事 了,已是隔了 三四年之久。我们住的地方倒是还在,但是重新盖过,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小了,还垒起了院墙,看着有模有样,只是小时候的感觉却再也找不回来了。后来在小学同学的朋友圈里得知以前住的地方已经拆迁了,是挺破的地方了,拆就拆了吧,带走我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英子怀念的那个她称之为第二故乡的北平养育了她26年,时间之久,比我的岁数都大,相比之下那个我称之为第二故乡的养我16年的地方也并不逊色。北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北京,伟大的首都,然而也不甚了解,插不上嘴,说说我的第二故乡吧。英子说着北平的故事,我想着养我16年的第二故乡。英子说北平的冬天有厚厚的雪踩上去咯吱咯吱的响,我的第二故乡也是呀。东北的冬天漫长而寒冷,没有暖气是过不去的,大冷天的没有出去玩耍的乐趣,但是一场大雪总会解决所有问题。堆雪人,打雪仗,再平常不过的游戏,在我后来生活了7年的南方却成为一种奢侈之物。所以我总会在南国的冬天盼望着能下场大雪,然而终于盼到的雪落地即化,勾不起我贪玩的心,反而因化雪而变滑的地面增加了对它 的讨厌。英子说北平的胡同又多又长,她是在胡同里长大的,嗯,我的第二故乡没有胡同,可是有海呀,而且海水又清又蓝,对,我是在海边长大的。我刚出生的时候家住的离海边很近很近,妈妈说我刚会走的时候就成天往海边跑,所以小时候晒得特别黑,邻居们都叫我“黑丫蛋儿”。虽然我现在也不白,应该就是跟小时候晒得太多有关,我常常这样想。但是对于海的这份感情却从没有因为长大的缘故而变淡,相反随着长大的离开,对它的想念与日俱增。以前就想以后一定要去一个有海的地方定居呀,我是那么的喜欢海,然而现在却离它那么远那么远。要说现在住的地方有什么不好的,那就是没有海吧。英子说她的母校有秋千、滑梯、老操场,恩,我的母校也是呀。还在母校念书的时候操场还是土操场,遇上大风天身上吹得都是土,但也因为是土,所以可以在上面画线跳方格,还玩什么大概叫蜗牛圈、打倒皮球之类的,名字竟然也记不清了。操场的里边也是有秋千和滑梯,只是滑梯太高都没敢滑过,秋千倒是坐过,荡起来吱吱的响,夏天碰巧遇见知了停在上面的话,嘴里还会欢快的哼唱起《童年》。后来呢,操场也修成了塑胶的,教学楼也翻修了,硬件设施也配齐 了,只是我们毕业了。

         我想回忆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那样的事情我们都不可能再回去了,而它所留给我们的却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想对陪伴我长大的你们说声谢谢,就像英子对妞儿、对宋妈、对兰姨娘、对德先叔。毕竟是一段那么长久的岁月,怎么可能忘得了,放得下,割舍得掉,所以才肯写下,送给过去,激励现在,前进未来。

         谢谢你了,英子。还有你的《城南旧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