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战斗能力有多强?99岁抗战老兵的回忆

2017-10-03  本文已影响0人  赴京书生

近些年来,抗战主题的影视剧数不胜数,却大多被称为神剧,出现一些手撕鬼子、裤裆藏雷、以一敌百等剧情,而被大众喜爱的《亮剑》,除了演技、台词等外,剧情中描述日军的战斗力,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台儿庄战役之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战报纪实中有这么一段话:日军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

抗战初期,日军的战斗力达到巅峰,一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很高,自从1907年起,日本小学教育的普及率就达到97.8%;二是日常训练要求高,日军《步兵操典》规定,新兵入伍后,步枪兵每月实弹练习不得低于150发,机枪兵每月不得低于300发;三是日军刚结束与俄国的战争,有实战经验。

反观中国军人,与之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很多军人只接受了开枪射击训练,而且武器非常差,最大的麻烦是:许多人往往是饿着肚子上战场。或许最大的优势就是兵源足够多,因此就造成了一个结果:杀死一名日军至少需要牺牲四名中国军人。

四川广汉99岁的抗战老兵马定新曾接受采访时说,“我曾看过一些抗战剧,打日军哪有那么容易,如果真是这样,也不会牺牲那么多兄弟,更不会辛苦的打了14年”。马定新是1937年被抽壮丁入伍,编入第85军91师273团3营机枪连,从宜昌打到枣阳,后来因武器落后,不能硬拼,只得打游击。

马定新还说,日军在遭受到袭击后,会很快的找到隐蔽点,然后迅速形成交叉火力进行反击,这种快速反应能力让抗战初期的中国军队吃了很大的亏。与日军开火后,不能轻易冒头,因为日军枪法很准,容易被一枪毙命。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兵力损失严重,从本土调入大量新兵,这时候日军的整体质量开始下降,而中国军队通过十多年的经验积累,武器和作战素质都有大幅度提高,这时候的中国军队,是可以与日军硬碰硬的。

拍摄抗战剧原本是为了宣传爱国之情,如果拍成神剧,就会是对当年浴血奋战的中国军人的侮辱,希望多出精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