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斧读书丨助你解决三个读书小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1976/fab61b683660bf49.jpg)
前一阵参加一个线下活动碰见一位做Android开发的参与者A,说自己上半年已经读了200本书了,当时我们都觉得他好厉害,纷纷询问他有什么方法,怎么做到的,不过后面发生的事,让我改变了对A的看法。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吃饭,在席上小伙伴B问A“最近读了哪些好书,可以推荐一下吗?”A表示自己最近刚读完《原则》这本书,觉得很好,推荐给他。刚巧《原则》这本书我当时也在看,就问了句:“好在哪里,能给说说吗?”A说完原因,我当时就凌乱了,我都怀疑我们读的是不是同一本书,连作者的名字都不一样,我还特地到网上搜了这本书的封面给A看,A确定是这本。
我相信他有读过《原则》,不过我不知道这样读有什么用?我不知道单纯的追求数量有什么用,也可能因为我是那种读的比较少的人吧。
有读书多的,就有读书少的;有读得快的,就有读得慢的;我和很多人聊过读书,发现很多人读书其实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这些问题很多在我身上也发生过),我把这些问题进行了整理归纳,总结为三个主要的问题,分别是:
- 有需求但是不知道读什么。
- 读得特别慢,而且读不进去。
- 读过的书记不住。
碎碎念
要解决上面三个问题,就要用到我的“三板斧读书法”了。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做事一定有方法”,所以曾经有段时间,我买了好多讲读书方法的书,什么《如何阅读一本书》《王者速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也在网上报名了很多讲阅读的课程,分享等等。我用这些学到的方法,看了很多书,但是做年终总结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记住了这些读书方法以外,好像那些读过的书,并没有记住多少,很多书都没有印象。从那时起,我开始总结属于我自己的方法,所以就有了这部“三板斧读书法”。
PS:此读书法,只适合非虚构类的阅读。
第一斧:读前先查,莫急莫慌
很多人都喜欢叫别人给他推荐书单,其实这很二。长期如此,会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当有了需求,知道并确定自己要读什么领域时,切忌不要找一本书就读,也不要去看那些销量排行榜,因为很多榜单都是刷上去的。
正确的方法是,读之前先查一查,假设我要读经济学方面的书,要先查查经济学这个领域有哪些经典之作,又有哪些大牛大咖,建议大家去读那些流传了很多年的经典之作而不是现在市面上的那些畅销书,因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而现在是畅销书,不一定以后还是畅销书。比如《国富论》、《经济学原理》……
第二斧:只读前三,其他皆删
根据二八法则,一个领域内,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东西是精华,其他的都可以忽略;同理,我们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只需要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去学习那百分之二十的精华部分就可以了,剩下的就可以忽略了。那么“只读前三”是什么意思呢?
说的是,一个领域内,我们只需读站在这个领域内前三的大师的作品就够了,如果时间紧张的话,甚至可以只读前二名的作品就可以。而读他们的作品时,也不要把他们全部的作品都读了,还是按照二八法则,去找他们的核心理念、核心观点的那几部文献。找到之后,还是按照二八法则来,只读核心的那几章就可以了。
第三斧:只字不差的阅读
经过了前面两斧的删选,这时要读的内容已经很少了,一共就没几页,这时要做的是只字不差的阅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把这最精华,最干货的内容读下来。一遍读不会就读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知道读懂为止。
温馨提示:遇到读不懂的概念时,要记得看案例,必要时候可以把案例一起背下来,甚至是和自己以往发生过的一些事联系在一起,告诉自己如果后面再发生类似的事,就用这个方法,这样就能记住了。
举个例子:我在学经济学的时候,为了记住“沉没成本”这个概念时候,我就把案例一起背下来了,这个案例是这样的:你花3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看到了前30分钟,发现这是一部烂片,这时你应该做的是立马起身走人,因为这30元是沉没成本,不可能退还给你了,所以与其在电影院再浪费2个小时把电影看完,不如立马走人,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
我每次想到沉没成本这个概念时,都会想起这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