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鱼老师分享-如何通过阅读让自己变成更厉害的人
最有效的阅读战略是什么
最常听到的阅读问题,如何做笔记,书看几遍,其实这些都是战术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战略。
关于阅读,战略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做到读前有目标,做到读后有输出。
遇到不会做的菜,我们可以先去看菜谱,这是输入的过程。
只看菜谱是无法把才做出来的,得去做菜,也就是输出的过程。
现在,开始做菜了,突然不知道盐和糖先放哪个,放多少了,看一下书呢再行动。在菜谱的帮助下,终于把菜做出来了。
尝一下,好像有点咸,好像有点不太熟,怎么才能符合自己的口味呢?(评判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自己对阅读掌握到了什么程度。)
反复循环尝试,直到做出符合自己口味的菜品。
做菜的过程中,我们用到的三个底层概念:目标-阅读-输出,三者之间是两两互动的关系。
001有人说,有目标的阅读太功利了,不想这么功利,所以就不要有目标了吧?
犯了阅读的大忌。阅读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我们带着目标,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才会更好的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中,作者提到:越主动,效果越好。
哪些方法能激发你的主动性,那你就用那些方法去阅读吧。核心就是要有目标。
002很多人在阅读中想打造自己的重复力,有的书读完之后觉得特别好,应该读第二遍,但是在第一遍结束之后就不想再拿起第二遍,没有去读第二遍的动力。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目标不明确导致的。如果目标不明确,就会存在一种问题,潜意识把仅仅看完这本书当成自己的最低目标。
在最低目标的标准下阅读,效果会很好吗?
003很多人阅读,看到书之后马上就开始读,完全不去想自己可能跟这本书有什么关系,思维围绕着书。
我们应该把阅读从书到人转变为从人到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目标去阅读。
004想要把整本书的内容都装到脑子里怎么办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样呢?
其实这是读书的一个妄念。读书是在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我们要用目标来衡量,而不是记住多少。
005一本书读几遍才算读好了?
如果打造重复力的话,一本书要读20遍,30遍,还是100遍呢?这个遍数是怎么来衡量的呢?
用目标衡量,用输出质量来衡量。
这目标就跟以前考试时候的及格线一样,如果达到了60分,那么可以通过,没有达到60分只能去补考了。
如何输出
输出的两个大方向,一种是行动,一种是分享。行动就比如做菜,分享就是把书中的内容,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转述。
输出承担的是什么功能呢?我们一定要记住下面这句话:
阅读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阅读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法,但是不代表问题已经解决。
如果你手里拿着地图,你查到了从北京到上海最快捷的方式是什么,但是你一直在研究,从来没有踏出第一步去行动,那研究地图还有什么用呢?我们只有通过输出才能内化知识。
001最近几个小伙伴一起进行每周说出,说书是在阅读一本书之后,通过自己的逻辑方式来转述出来,转述的过程中就遇到一个问题,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还没有把这本书读透,所以无法输出。
其实这又是一个需要转变的想法,输出不是结果,输出我们思考的过程,分享是整理自己的思路,是高效工具。
002那么多的分享工具,比如摘抄写书评,读后感,画思维导图,对话……如何选择呢?
原则:在目标的限定下,选择参与感最强的。
参与感强度排序:抄写<思维大导图,写大纲<书评,读后感<分享。
思考的越多,参与感越强,自己的收获也越大,但是这其中有个博弈关系,收获和参与感越大,代表着花费的时间和注意力的大,所以我们说在目标限定下。
003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书,有哪些方式呢?
通过大牛找好书>利用书单找好书>利用好书找好书>自己找书。
原则:书单涉及的领域越专注,更值得关注。
004如果不感兴趣,但必须读的书应该怎么办呢?不能说不感兴趣读那就不读了吧。
看看以下三点是不是能解决问题。
第一个是明确目标。你希望获得的是什么呢?是一种能力,还是考高分?挖掘出要阅读的书对你来说最重要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你所想要达到的状态,提升自己的内驱力,从而产生动力。
第二个是加强输出。这其实和以前在学校中做题是不谋而合的,做题看似是做题,其实是在输出自己学习的知识,通过输出掌握进度,还能给自己反馈,越来越熟练的话,就会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动力。
第三个是尽量避免孤军奋战。需要找到帮手,比如网上的公开课资源,老师,同学或者是科普类的书籍。
推荐书目:
《书读完了》《穷查理宝典》《知识的生产技术》《如何阅读一本书》。
《知识的生产技术》提到了阅读卡片的概念,一本只有100多页的书籍,值得去看。可以把笔记转变为卡片式小体量笔记,卡片式笔记之间互相关联,会碰撞出新的想法。
《书读完了》对阅读的想法和观念都比较高级。
《穷查理宝典》提到了多元思维模型。
愿我们都能通过读书,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