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我们一起走亲子教育

“溺爱”之新概念解读

2016-11-23  本文已影响137人  晓达亲子情商疗愈

一说到“溺爱”大家都知道是不好的,所谓:慈母多败子。很多人或许知道:被溺爱的孩子,因为整天被爱包围吃的苦少,会比较自私、不懂得体谅他人;被溺爱的孩子,因为缺乏锻炼,生活能力会很差等等云云。

然而,吴老师今天想从另一个角度和大家说一说:关于“溺爱”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一、被“溺爱”的孩子,是不知所措的

小明(化名)是家里的独孙,爷爷奶奶百般宠溺,即便小明提出十分过分的要求,都尽量满足。

一天,小明非要已经60出头的爷爷趴在地上玩“骑大马”,爷爷想也不想就应允了,谁料小明骑在爷爷腰上不算,又是蹦又是跳,爷爷一把年纪自然受不住,一不小心就闪了腰。爸爸妈妈知道后十分生气,拎起小明就是一顿屁股;

后来,爷爷奶奶因为个人原因要回老家,不能和小明他们住在一起了,爷爷奶奶怕小明哭,走的时候没告诉小明,结果小明午觉醒来后大哭大闹。后来,和爷爷奶奶打电话、视频,小明都不愿意喊他们,爸爸妈妈见状狠狠地批评小明不懂礼貌;

慢慢地,小明的爸爸妈妈发现,自己越来越管不住孩子了,就带着小明过来找我。在后来的咨询过程中,当我和小明聊起这两件事情时,4岁的小明一脸不知所措,他低着头诺诺地说:我以为那样“骑大马”爷爷很高兴,并不知道这样做他的腰会疼;我觉得爷爷奶奶偷偷溜走欺骗了我,并不知道他们是为了怕我伤心。

“溺爱”小明的爷爷奶奶,何尝向孩子吐露过自己真实的感受呢?!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委曲求全一味地迎合、顺从,等出了事情才跳出来责怪、教训。有想过孩子的不知所措么?

人与人之间,是通过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底线,从而使得彼此的沟通、交往越来越顺畅与舒服;只有不断地向孩子表达作为家长的感受与底线,才能让孩子慢慢学会理解他人、体谅他人。

二、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并没那么开心

1. “即时满足”幸福感低

让我们想一想,究竟是:自助吃到“恬着肚子扶墙出”舒服,还是学生时代攒了一段时间钱,然后精打细算地点几道精致菜肴,细嚼慢咽、细细品尝来得感受满足?

虽然吃自助,可以任性地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往往东西太多就会凭空增添一些盲目,缺乏计划性,忘了自己还能吃下多少,一阵阵不断涌上来的饱腹感,也会多少冲淡了品尝佳肴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即时满足”不如经过努力与期待的“延迟满足”更让人感觉幸福!


2. 没有“边界”感会让人抓狂

让我们再一起试想:自己在一间公司打工,老板是一个没有原则,计划、要求模棱两可的人,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想必会让人很抓狂吧!

人最怕的就是没有“边界感”不知道规则、底线在哪里,自己的可操作范围又在哪里。

同样是睡半小时午觉,事先安排好的半小时午休,和躺下去不知可以睡多久,却才半小时就被叫起来的午休,哪个更想骂人?!

一些家长会抱怨孩子烦躁、脾气差,想想孩子那种身处茫茫大海却不知“何处是岸”的绝望,即便乘载着他们的 “小船”上堆满了孩子喜欢的玩具与零食,却怎么都无法填满他们心底里深深的不知所措与恐惧!

不知何时,自己又做错了!

不知何时,又要被批评了!

这事儿到底行还是不行呢?

只有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不可以做什么的时候,内心才能是平和的。

所以,在我们抱怨孩子一再挑战我们做家长的底线之前,先想一想:自己习惯于给到孩子的底线,究竟是明确的,还是模棱两可、软磨硬施一下就能马上改变的?

三、“溺爱”孩子,是为了弥补当年的“匮乏感”

看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苏东坡在跟佛印交谈时问大师: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说: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祖。苏东坡非常高兴。接下来他恶作剧地一笑说,我看师父的坐姿倒像是一堆牛粪。佛印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微微一笑。苏东坡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回到家得意洋洋地把故事经过告诉了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输得实在是太惨了。佛印大师心中有如来,所以看你如佛祖;你心中只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

这则寓言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投射!

我们的祖辈,他们出生于一个多子女,且物质匮乏的年代,从小受尽了缺衣少食之苦,对他们来说,获得自己父母的关注与关爱简直是一种奢望!

因此,当他们面对自己珍爱的孙辈时,自己内心那种当年的“匮乏感”就会被触发,在他们眼里,只要让孩子多被满足一份:能够多吃一口、多穿一件,自己心里就多安稳一分、快乐一分,仿佛当年那个缺乏关注、饥寒交迫的自己,重新被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如果祖辈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无法正确将自己内心的需要和孩子真实的需要区分开来,当祖辈们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是很难不“溺爱”孩子的。说到底,他们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那个可怜的自己!

当你看到这些的时候,或许感觉有些惊讶。很多事,我们之所以无法彻底解决它,是因为人们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抓住了事情的根本,才能真正翻开“科学育儿”崭新的那一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