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糖豆学院 · 疯狂读书营书评区

那个最会讲故事的老人,走了

2018-09-12  本文已影响115人  我是魔眼睛

01

晚上打开电脑,突然跳出一条新闻: 9月11日下午3点30分,著名评书艺术大师单田芳在中日友好医院病逝,享年84岁。

那个最会讲故事的老人,走了

多么希望这是个假消息!

“醒木在手,道尽千古人间事;折扇轻展,呼出百万铁甲兵。”

80、90年代,只要打开收音机都能听到单老的评书,他那具有辨识度的沙哑声音,给娱乐活动匮乏的普通老百姓带去了很多欢乐。

作为一名80后,我小时候跟着外公听了不少老人家的评书。

在那个没有网络游戏,没有偶像综艺片的年代,单老的评书伴我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我熟知的很多故事,比如:《隋唐演义》、《乱世枭雄》、《童林传》、《白眉大侠》、《水浒外传》等等,都是从单老的评书里听来的。

如今,外公走了,单老也走了,而我也已人到中年,那些回不去的岁月,令人如此眷念。

那个最会讲故事的老人,走了

评书是一个人的艺术,而单老却将这份艺术演绎到极致,在这个抖音、快手火爆的时代,再去回味先生的说书,简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享受。

单老说评书时,精神气十足,情绪饱满激昂,声音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有种说不出的江湖侠义气概。

从他嘴里讲出的故事,惟妙惟肖,形神兼具,让人听了还想听。

尤其是讲到情节跌宕起伏的高潮段落,拍板呛声不断,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精彩,真正是激荡了时空,镌刻了岁月。

小时候不懂得欣赏评书艺术,只知道故事很精彩,听起来特别畅快,尤其是那些英雄豪杰的侠义故事,别提多带劲了,至今忆起,仍是回味无穷。

那个最会讲故事的老人,走了

02

其实,先生的人生就是一部精彩的评书,酸甜苦辣皆有之。

1934年,单田芳出生于天津一个曲艺世家。

外公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是唱大鼓书的“白丫头”;父亲是弦师;大伯和三叔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

单田芳幼年时期就跟随父母四处奔波演出。

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单田芳七八岁时便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这些积累,为他日后走上说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那个时代的曲艺行业,被归为三教九流之列,曲艺工作者,远没有今天的艺人这样高的地位。

“虽然我出生于曲艺世家,亲戚都做这个,但我却喜欢学工科和医学。说评书的人在那个时代是闯荡江湖,走到哪儿说到哪儿,登不得大雅之堂。”

为此,单田芳并没有打算继承父母的衣钵,他想要从事一份体面的工作。

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考进东北工学院,如愿成为一名理科大学生。

但在此期间,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故。

父亲因交友不慎,被判了六年刑,母亲一气之下和父亲离了婚,丢下孩子改嫁他人。

原本完整幸福的家庭,从此只剩下单田芳和几个妹妹相依为命。

不幸接二连三地降临到这个少年身上,刚入大学不久,单田芳又生了一场大病。

为扛起家庭的重任,大病后的单田芳选择了退学,并拜李庆海为师,正式学习说书。

1956年正月初三,单田芳首次在鞍山市内的茶社登台亮相,播讲评书《明英烈》。

单田芳勤奋好学又善于钻研,他将传统的说书融入新的时代元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名气也随之大涨。

但他的说书之路并不是一直这样顺利。

“文革”期间,单田芳没能逃过一劫,因为遭遇痛打,他的听力变得嘈杂模糊,两年多几乎什么都听不清。

1978年,单田芳终于被恢复名誉,重返评书舞台。

1979年5月,单田芳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开创了讲评书的新途径。

那个最会讲故事的老人,走了

03

1995年,单田芳在北京创办了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评书的传播发展。

单田芳深得评书艺术精髓,他把毕生的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评书事业,在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代在发展,单田芳也带着评书与时俱进,开创了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

他是第一个将评书从书馆引入广播大市场的人;

他是第一个开设专门广播评书频道的人;

他是第一个将评书打进电视的人;

他是第一个开创红色评书、弘扬红色评书文化的人;

他是第一个将评书与网络结合,开创网络书场的人;

他是第一个系统整理传统评书、著书出版的人;

他是第一个以评书形式宣扬企业文化的人;

他是第一个将评书艺术与动漫产业相结合,开发动漫评书新领域的人;

他是第一个将评书艺术推入产业运作的人。

这么多个“第一”,奠定了单田芳在评书界的地位,他与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三位先生,并称为评书四大家。

那个最会讲故事的老人,走了

在他的努力下,“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单田芳录制的《天京血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多达6亿,几乎半个中国的人都听过。

长达400集的《薛家将》,连孩子都能复述“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

如今,“田芳评书”更是已经扬名海内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而单田芳也赢得了“国嘴”的美誉。 

2011年,单田芳出版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

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单田芳获得终身成就奖。

这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他老人家最好的褒奖。

那个最会讲故事的老人,走了

03

都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单田芳也不例外。

单田芳有一个平淡幸福的家庭,妻子曾经也是一名曲艺工作者。

谈起自己的婚姻,单田芳毫不隐讳,他曾在公众场合坦率地表示:“我跟全桂不算情投意合,结婚也是凑合。我接受她,一句话,就是为了报恩。”

16岁那年,父亲入狱、母亲改嫁,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一个叫王全桂的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中。

这个年长他8岁的姑娘,不仅没有嫌弃他,还对他施以援手,鼓励他学艺,帮他一起照顾几个妹妹。

1954年两人正式结婚。

婚后,由于单田芳尚处于学艺阶段,没有工作和收入,生活全靠王全桂的演出收入维持。随着单田芳走红,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王全桂退出曲艺界,专心在家照顾儿女,打理家务琐事。

几十年来,王全桂总是在他最需要的时候陪伴着他,与他患难与共。

尤其是在他下放的那些年,王全桂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不离不弃守护在身边,陪他聊天解闷,给他最大的帮助和安慰。

别人欺他,辱他,只有她当宝贝一样稀罕他。

那个最会讲故事的老人,走了

1992年,正当单田芳的事业如日中天时,王全桂却因为多年操劳患上重病。

一天清晨,单田芳接到儿子从医院打来的电话:“我妈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单田芳伤心欲绝,一度不愿出门。

他说:“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心里一片茫然,想到和妻子风风雨雨近四十年,她就这么走了,今后的生活该怎么继续?”

两人没有相守到老,成了单田芳此生最大的遗憾。

妻子去世时,单田芳58岁,年纪不老,且正处于事业上升期,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希望他能再建个家庭,但单田芳却断然拒绝了。

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创作上,直到离世都没有再次走进感情中,也许,他是想以这种方式去守护他们的爱情,如同她当初守护他一样。

虽然没有一见钟情的浪漫,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轰烈烈,但38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让他们将对方镌刻进了心中。

如今,先生已乘鹤西去,世间少了说书声,但天堂多了一对神仙眷侣。如此,也甚好!

愿先生安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