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理解人性》理解自己
文:Vivian财商学院
这几天在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解人性》这本书,对于人性和心理学,我一直很好奇,一方面我想了解自己的性格发展的由来,另一方面又想借理解这本书来改善我的一些育儿理念和方法。其实,研究心理学更多的时候是明白自己在当下的那一个瞬间究竟为什么会选择某一种特定的行为,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这里借用一位正面管教专家姚以婷的话,“人生目标若能选择确切利人利己,成功已经在握,然选择一个具有社会感的目标则需要勇气,需要有与人合作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推荐大家来读这本书的原因,如果你的目标具有社会感,需要你洞察人性,理解他人的语言行为意图,需要你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那你一定要来读一下这本书,借用大师的智慧,更好的理解自己的目标选择和方法,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意图。
昨天听到的一句分享说:“如果你在上班时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没有野心,那么即便自己当老板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深以为意,成长和成功是因果关系的,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该在哪些方面自我成长,才有自我进步的空间,也才有成功的可能;而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抱怨和怀疑,否定周遭的一切境遇,就是不去反思自己的思想局限和思维定式,那么你一定会被各种困难卡住。
下面就来分享一些我的读书思想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一个人的性格在其人生早期就开始形成了,一些孩子的发展方向是获得权力,无畏的面对一切,而这最终使他们获得赏识和认可,另一些孩子则好像在拿自身的柔弱做投机,努力以各种方式将这种柔弱展现出来。
这使我想到周围的一些朋友,总是大病小病不断,他们总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现,来赢得别人的认同,好像以此来掩盖自己某方面的不成功是情有可原。就好像我们说的那类爱抱怨的人,这给了我一个警醒,一定要及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关注,不要让孩子发展为只能展示柔弱才会获得关注和同情。
2. 我们要求孩子做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结果是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有些人甚至故意让孩子感受自己的渺小和无力,有些人把孩子当成玩具,会活动的玩偶......父母和成人的这些态度常常使孩子认为自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讨成人喜欢,要么是令他们不快。
站在孩子的角度,成人的世界确实对他们充满了挑战,高高的桌子,大大的器皿,踮起脚也无法看到的商店柜台,这些都是他们社会生活的阻碍,为什么现在很多成年人都对生活有一种无力感,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成功,做什么都缺乏兴趣,很多人的幼年和童年都有被大人粗暴对待的时候,正是成人一次次的漫不经心造成了这些已经长大的孩子脆弱的内心。想改变却无能为力。
3. 在玩耍中,孩子或多或少都是在自己玩耍,他的表现受它与其他孩子之间关系的刺激。在为某个未来职业做准备的过程中,那些有可能使孩子的创造精神得到锻炼的游戏尤为重要。
阿德勒认为孩子的幼年必须在游戏玩耍中度过,这是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体验个人社会角色的最佳时期,因为孩子的一切反应在这时会得到刺激和锻炼。想要告诉各位家长的是,其实有很多团队协作问题都是源于幼年时期的玩耍和游戏。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长确实可以借孩子反思自己,很多成人特殊的行为其实都源于童年特殊的经历,如果我们只看表象,不看原因,孩子遇到问题,就去纠正孩子,其实是在舍本逐末。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小孩之所以调皮固执,畏缩胆小,与我们童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除非我们能透过无意识的行为去反思挖掘,慢慢找到我们各自的症结,去完成每个人必修的功课,成长也是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
以上,与大家共勉。
借《理解人性》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