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治疗心理

别把父母当上帝

2016-12-24  本文已影响114人  Vidya程莹

今天教一种新的冰山应用,

之前球妈有写过

一个人探索自己的冰山:《内在冰山的探索》

两个人分别写自己的冰山:《和老公玩双飞的心理学技巧》

今天介绍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也可以探索冰山。

几天前我和父亲之间发生了争执,复盘一下当时的情景。

父亲近来整天戴着耳机,烧菜的时候戴着、陪球球玩的时候戴着、出去散步的时候戴着、在沙发上闲坐的时候也戴着。母亲和我与他说话,他经常会听不见。我们提出抗议,他也一样没听见,仍然24小时不离耳机。

我问他,“你整天戴着耳机,我感觉你似乎不想听见我们。”

他不语。

我继续问,“我感觉你不想跟我们沟通。”

(学过精神分析,我知道有些人耳朵聋了,不仅仅是器官功能的衰老退化,更是心理上的投射,他们其实是不愿意听见。看着父亲大人整天带着耳机,很明显是不想听见,人为造成一个屏障。)

“我在家说话有人听嘛?跟你妈说不了两句,她就对我124个不满意。跟你也没什么好说,你现在都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

“我盛气凌人?”压一压自己的情绪,先试着倾听父亲。

(后来我有了察觉,如果是老公说我盛气凌人,我都觉得没事,就是我爸说我盛气凌人,我有点受不了。盛气凌人,这几个字简直像心锚一样,在我心里盘旋了好几天。)

“你在家跟我妈说话也不顺心,跟我说话也不顺心,感觉你自己很委屈啊。”

“那是呀。”他很激动地说,“你们平时都是怎么对我的……”巴拉巴拉他开始了世纪大批判。

“你说了这么多,听起来对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意。”

他不语。

“那你希望我怎么说话,让我们彼此都能很舒服、很好的沟通呢?”

“就是好好说呗。”

“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或者找个榜样让我模仿一下。”

他不语。

“好好说,有点抽象,我认为的好好说话,你觉得我没有好好说话。”

他不语。

“有你觉得跟你说话比较舒服的人,他是怎么说话的?我可以学习一下。”

他不语。

后来接连问了几句,想找一个我们都能接受的方式好好沟通,他都不说话,最后来了一句,“让你妈来说”。

我当时就像被按中了一个按钮,蹭的一下就恼了。

平时我爸是讨好型,我妈是指责型。我今天开始的语气都是和缓地,试着倾听他共情他,结果他自己不表达让我妈代劳,我就秒变指责型了。

我就想到武志红说他的一个来访者,离过三次婚,都是因为丈夫打她。她发誓再也不结婚,但是有位好好先生追求她,她的朋友们都劝她,认为好好先生性格这么温顺又对她体贴有佳,一定不会打她的。后来他们结婚了,婚后没多久,她就被打了。她的朋友们很震惊,就去她家了解情况,好好先生还是好好先生,他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回顾当时这位女士被打的情景,简直就是她逼着丈夫打她,不停地激惹丈夫,直到好好先生出手。

是我们教会别人怎么对待我,当我们一直用讨好的沟通模式,就逼着对方用指责的沟通模式。不过这些都是我的预设,我仍然卷入关系中。

这次不欢而散的谈话,我试着走一下萨提亚的冰山。

萨提亚冰山

我的冰山

行为

一秒变身 怒火中烧

应对方式

指责型

感受

着急

感受的感受

不接纳自己的着急 很愤怒

观点

爸爸以前都是教我要该如何自我管理 结果自己现在完全不知道克制

1.不爱惜自己身体 用耳过度

2.跟家人很疏离

期待

爸爸更融入家庭

渴望

被爱

自我

我是女儿

此时,父亲的冰山又如何呢?关键不是事实,而是我理解到父亲的冰山是什么样的,我穿上父亲的鞋试着走了他的冰山。

我想象中父亲的冰山

行为

不回应女儿的指责

应对方式

讨好型

感受

生气

感受的感受

不接纳自己的生气 委屈

观点

女儿应该孝顺我

女儿应当尊重我

女儿跟我说话时 不应该盛气凌人的

期待

女儿好好说话

渴望

被接纳 老婆和女儿都能接纳我

自我

我是父亲 我是长辈

这就是一个人当两个人用,我探索自己的冰山,同时探索父亲的冰山,看看有什么发现?

即使我已经成年,生活中来自原生家庭的烙印,在和原生家庭互动中,就会凸显出来。

萨提亚治疗理念里,有三条是关于父母的: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去做。
父母常重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型态,即使那些型态是没有功能的。
所谓全人性的目标是接受父母也是人,而不是只以他们扮演的角色来相处。

这是我在10-11月期间完成萨提亚家庭治疗12天课程中,摘录下来的句子。萨提亚的治疗理念概括起来共有22条,我当时特意挑出了这三条,想要作为生活中可以重点关注的。

1.

所谓全人性的目标是接受父母也是人,而不是只以他们扮演的角色来相处。

走完冰山,我发现我和父亲沟通时,没有“接受父母也是人”,认为父亲要扮演好父亲的角色。我想要一个完美的父亲,这个想法从小时候种下,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满足。当时秒变指责型之后,我心里又默默回忆萨提亚课堂上,家庭会谈中女儿和父亲拥抱的场景。我其实心里也好希望,跟父亲确认一下“爸爸,你是爱我的吧?”可能我的潜意识觉得父亲如果爱我,应该懂我,应该知道我的需求,可是他并没有,那就说明他不爱我。如果把父亲也当作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完美的个体来看,他完全有可能有他自己的局限,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也完全有可能不了解我的需求。

2.

父母常重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型态,即使那些型态是没有功能的。

父亲的自己成长过程,在他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让他熟悉使用讨好型。他小时候的环境,可能必须要学会讨好,才能生存,可显然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父母常重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型态,即使那些型态是没有功能的。”外表越是讨好,内心就越希望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他可以更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选择隔离自己,“戴上耳机”,来保证自己内心的安全。

3.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去做。

在我的自我成长道路上,特别想要处理和父母的关系,这像是紧紧缠在我身上的紧箍咒。就此我还在萨提亚的课堂为自己做了家规转化为生活指引,如何做可以参见我的文章《别被“家规”绑架》

我有条一直束缚的家规叫“我应该帮助家人”

转化的过程是:

1)我可以帮助家人。

2)我可以有时帮助家人。

3)我可以有时帮助家人,

a.当我有能力帮助的时候。

b.当我觉得那个帮助对我而言是小小的。

c.当我很有力量的时候。

在原生家庭中,我学会要帮助家人,这甚至成为根植我心的信念。“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去做。”帮助家人的家规,有适用的场景,可在我心中却没有选择。我看到父亲在问题就非常想要出手相助,即使他并不需要。

有了这样的察觉后,我试着放下我一定想要帮助父亲的心情,其实我认为他有问题的时候,我的帮助看起来像是控制。我甚至要放下父亲、女儿这种角色,只是单纯的看着他,试着理解他。他在这个家的委屈,他用他的方式在抗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