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9

2024-01-28  本文已影响0人  魏博洹侯

早上醒来,开始擤鼻涕。

鼻涕擤出来越多,嗓子越舒服。

不是清水鼻涕而是浓稠鼻涕。

刀片嗓几乎消失,偶尔气息上炎还会感到火热炎症。

仲景《伤寒论》治邪有三法,分别是:汗,吐,下。

表邪用汗法,通过汗将邪排出体外,主要治上焦火热。

一旦表邪入里进阳明胃,胃中翻江倒海有呕吐之感,会将邪与食物一同吐出来,身上也就舒服了。

这就是吐法。

痰气上涌,或咳嗽吐出或鼻子擤出,亦是吐法。

吐,出现在阳明燥热症初期。

一旦肠胃燥热蒸腾水汽而出形成管道淤堵,就要用承气汤解开燥热,用力将坚实粪便排出体外。

若是无力排出,全身燥热,昏乱,必将脱阴而亡,需要急用承气汤速速攻下。

芒硝、大黄乃大寒奋迅之物,又有速效清淤之能,入肠胃可中和燥热,令肠胃重现湿润。

湿润了,阴就回来了。

当然攻下后不可再攻,犹如管道疏通了,不需要再疏通,要知道疏通一次需要耗损很多正气。

攻下后需要需要善后,需要补津液,补正气。

汗吐下三法主要与三阳热症有关。

一旦邪入三阴,身体阳气犹如一抹残阳陷入无尽的幽冥深渊中。

得三阴病的人,大多是慢性病,人的状态大多是消极向下低沉的。

不爱见光也不想见光。

是故后世医家常用桂、附点燃身体里幽暗之光。

三阴病患者阳气一旦恢复,会出现烧热症状,有些人害怕会去医院吊水,一通冰冷水液入体好不容易生发出来的阳气复又熄灭。

身体寒凉了,反倒觉得舒服了。

由寒而出的温暖阳气,后世医家称为温病。

有时会呈现低烧的状态。

无论是伤寒还是温病都与肾中水火有关。

提到水火,昨天梦有所得,笑都笑醒了。

仿佛有人在身边论道,说人之病不过水火而已。

水盛火弱去救火。

火盛水弱去救水。

总之要平衡。

用中医术语就是阳虚、阴虚,阳实、阴实。

虚则救之,实则泄之。

这就简单了,火盛上火,证明水虚,不住的喝热水补充水液,然后不断地去尿,将火邪排出去。

若是体虚寒凉,证明火虚,可以艾灸关元、命关、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补充肾、脾、肝、胃之火。

有此认知,用药就有了章法。

当然学中医不全是为了用药,而是为了明理,知道病之本质,无论调息,针灸还是用药都是可以的,或者将要药分为水火二药也是可以的。

毕竟人身只与精气神有关。

此次患病初期就在想,不能平白无故得这场病,一定要用心感知,通达疾病之本,然后参照伤寒融会贯通,了解疾病发生的本质。

在不借用药物的情况下能不能治病,如今发觉道家功法是正确的。

乾坤万物,一炁而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