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192:顺江路买把把柴
《老成都》(连载)
(作者: 浩 然;摄影: 完 璧; 编辑:完 璧)
【此文作于2010年】
五岁那年,父亲带我去报考打金街的奉思小学,一个戴眼镜的先生问我:“五个加六个等于多少个?”我涨红了脸答道:“十个!”老师立即挥手叫我走。回到家,父亲一耳光把我扇倒在地:“不识数的东西,该打!”母亲把我从地下拉起来,冲着父亲吼道,“真的考上了,你有钱交学费?”父亲仍不解气,拿出一张贰角的票子,罚我去九眼桥河边的柴火铺买“把把柴”。九眼桥河边的这条街叫顺江路,那里的“把把柴”比城里便宜不少。
锦江在九眼桥这段江宽浪平,尿水船和柴火船都靠这边停泊。尿水船大,从上游的大安街码头驶来;柴火船则是溯流而上,船要小些,船头和船尾都堆满了“娃娃柴”。所谓“娃娃柴”,是清一色的青杠树,锯作四尺左右,和十来岁的娃娃身高差不多。这柴烧起来很熬火,过去老成都的居民,都用这种柴火。
大小船只到了这段水域,便要卸货吃饭,顺江路—带柴火铺就卸下船上的“娃娃柴”,将柴锯作八寸左右,劈作拇指粗,十支捆作一把,就叫“把把柴”了。铺子大多青瓦盖顶,墙壁上方抹石灰,下方是黑漆的木板,从外面看上去,户户如此。
我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顺江路,肩上搭着条布口袋,边看边逛。顺江路的柴火铺有好几家,要是冬天来,柴火铺还卖锯木末和木炭屑,供烤烘笼儿(编者注:又叫烘笼子,是一种在竹篾编成的篮子中放陶钵烧炭,用以取暖的工具 )用。“买把把柴煮升升米”是那年月贫苦人家的口头禅,—把柴可煮两斤米饭。可悲哀的是,这顿吃了,下顿在何处?因此,到顺江路买“把把柴”省下一分、五厘钱是当时许多家庭的做法。
我来到一家柴火铺,伙计们正给大户人家装车送柴,忙得不可开交。老板见一小孩买“把把柴”,也许是心情好,笑着说:“哟喂,金童子来了!”我贰角钱买了五把柴,一把把装入布口袋,老板还找补我一分钱!这一分钱当时作用可大了,可以去九眼桥桥头转糖饼儿,如果能转到—条大龙那该多神气;或者我可去看那《哪吒闹海》的连环图,一分钱可看两本哦!
(下篇:《1945年的川主庙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