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为始 徐徐图之
木上老师分享课复盘作业。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昨天晚上20:00的分享课如约而至,跟上场一样,依旧精彩纷呈。木上老师倾囊相授,字字珠肌,听后受益匪浅,让我更加坚信,成功有方法,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写作更是如此。
木上老师个人简介:简书名木上,业余文字爱好者。简书优秀创作者,获得过多次伯乐推荐,榜单前三甲的常客。木上老师分享的内容主要是意向、灵感来源、构建和串联故事框架、隐喻,详细内容见下图:

听完后我深受启发,收获主要有三点:
以终为始
写文章前要明确传递什么目的以及意图,要时刻谨记以终为始,也是木上老师说的意向。木上老师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了意向的概念及重要性,继而设计主题、语言、风格和基调等等这些。
木上老师强调写文章的时候呢,要严格按照定下的意向执行,意向就像医生的药方,工程师的设计图纸,是行动的依据和指南,不能偏离。如果要是深沉的这种语言呢,就不能出现过多的口语化和转向日常活泼的这种语感。如果一开始我们的文字就写的特别华丽,就形容词副词特别多的这种情况下,就不要突然之间转转向一种非常简练的,这样容易给人突兀的感觉。
在提到意向的语言和意向的世界时,木上老师提出要表达出一种介于物理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感受,并通过这个文字构建出的这种独特氛围。对此,我深有感触。比如花草树木,同样一个人,开心时看到的感受和伤心时看到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
《坛经·行由品》里有一句名言,想必大家耳能熟祥,那就是:“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个人内心的波动、起念会影响对外部事物的喜怒哀乐。
木上老师强调要在物理世界加上个人的感受和氛围,并努力传达到文字里,先让自己的思维先沉浸到这种文字的独特氛围里边儿。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要传达的意思,要表达的情感。纸短情长,要引起读者的同呼吸,作者的情感就是指南针,指引着读者拨山涉水。
听完老师的分享后,对诗人的多愁善感有了恍然大悟。想起一句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是的一句。结合老师讲的,解读如下。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诗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寻找灵感
写作时就怕没有灵感,绞尽脑汁而无从下笔,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针对灵感,木上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经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个,观察生活。
第二个,阅读和思考。
第三个,就是看看历史故事。
第四个,就是多看看艺术性的东西。
我认为木上老师的经验是有的放矢,具有较强的指南性。文章要贴近生活,又可以高于生活。回首自己的写文之路,从开始的没有灵感,不知写什么,到现在的碎碎念,我基本解决了灵感的问题,有时一句话,有时一件事,都可以写一篇甚至多篇文章,达到一鱼多吃的的目的。
对写作灵感,有一些不成熟的感悟,既要拿着放大镜,善于发现,勤于记录,把所见所闻所感掰开了、碎了、嚼烂了写;也要持续输入,并高频练笔,保持笔头热度,正所谓厚积而薄发,观约而博取。
构建文章
在这个知识点里,木上老师认为要构建围绕核心片段串联故事构建大纲、构建关键故事片段、人物,听后深以为然。
一篇好文章要想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需要在写之前对文章进行构建并徐徐图之。
大纲就像一个人的骨架,支撑起人的轮廓,故事片段、人物就像血和肉,再加前面提到的意向的语言和意向的世界,一个有血有肉、棱角分量的人物或物情就跃然纸上了。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不忘初心,负重前行,向阳而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