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近的选择······
文:小小Fiona
图:来自网络
当下的我即将毕业,似乎又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这个问题再次出现,仿佛一首余音绕梁的歌,在我生命的山谷里来来回回,从未真正停歇。
比如,一周前的我,再次站在了命运的分岔路口,一切来得都很突然。
当导师把我叫进办公室,突然说要不要去深圳宋老师那边读博的时候,选择之门洞开了,就像诗人弗罗斯特所说,黄色的林子里两条路在我面前铺展开。
在这之前,我从没想过要去读博。修改简历、浏览求职网站、查看邮箱已经成了我近来生活的一部分惯例,虽然有些忐忑,但对未来的工作生活满怀憧憬。
宋老师是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授,是我导师在美国读博时的导师。在学界,他可谓是“大牛”了,耶鲁大学博士毕业,德克萨斯州帕克学院教授,回国后曾在北大任教,在神经科学领域算首屈一指的人物。更难得的是,上次有幸见到真人,听了他的讲座,其人风度翩翩,和蔼可亲,看起来比真实年龄年轻十几岁都不止,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物。
南方科技大学,在中国算是一所实验性的奇葩大学。招生几乎全靠自主面试,和国外学校的联合培养程度基本达到了100%,国际化水平非常高。校园坐落在山水之间,住宿水平和奖励补贴力度都远远超过国内其他院校,而著名的南山荔枝就长在校园里,这点在我看来是最有吸引力的。
宋老师讲座的最后,提到了欢迎大家报考南方科技大学,说实话我是动了心的。但当时他说明了博士名额已满,可以先去做研究员再考博,所以我打消了念头。
生活就是这样,总是充满意外。于是,在新布置好的办公室里,对面墙上的风景画艳丽无比,我又要面对人生中的重大选择。导师说,“你上次也去听了讲座的,条件非常好,读博拿了学位,工资还比你做任何工作可能都要高。而且,是我推介去的,基本不需要再怎么考试、面试了。”
最后他甚至提出了我无法拒绝的条件,“要不,我出两千块钱,你找时间去深圳看看,实地考察一下?”
读博还是就业?这是一个问题······
果然还是延续了我以往的行事作风,说了“再考虑考虑,谢谢老师”的话之后,我离开了办公室,把身后的门关上了。
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我才真正冷静下来,倒没有立刻思考如何抉择,只是突然发觉刚才在办公室里和导师交谈的一幕是那么似曾相识。我终于明白,对,三年前也是这样的对谈,扭转了我的人生方向,本来东奔西跑大半年已经签好入职表的自己最终还是来读研了。
《孟特芳丹的回忆》一切是如此相似,那天,经同学推介后突然被叫去见个面,然后在老师华丽丽的许诺和笑眯眯的期待中,我来不及思考,没理由拒绝,就收到了现在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老师当时说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你总是那种等待别人为你做决定的人。”虽然很不想承认,但事实证明就是这样。很多时候,虽然看上去是我在选择,但其实我只是被别人的意志和需要所裹挟着,一直在“被选择”。
本科毕业时,我很冒险地放弃了专业优势,满大街地去找“人力资源”类工作,接到的面试通知都来自些小公司。但我还是很高兴地去面试,培训,甚至签了入职表,以为会有很美好的新开始。但是金钱,赤裸裸的工资把我吓回来了,他们开出的工资太低了,根本不够我在南京生活,而我没经验更没有专业背景,似乎这就是他们真正应该支付的。仿佛命运一般,同学说有个老师本来定好读研的学生放弃了,空出个名额急需找人,然后哗哗哗时间飞速狂奔,他们急着在研究生招生结束之前把人定好,还来不及考虑,一切就尘埃落定了。我接过命运伸出的橄榄枝,完成了别人的意愿。
三年就要过去了,找工作的状态依然焦灼,去医院的独木桥太窄,做研究做实验又实在非我所愿,依旧纠结依旧彷徨,同时还要被没有结束的实验和没有投出的文章牵绊着。于是仿佛命运一般,解围的橄榄枝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伸了出来,“有机会读博哦,你来不来?”
《橄榄树》清醒过来之后,我首先联系了去年毕业的一位博士师姐,她就是在那位宋老师手下读的博,当时他还在北大任教。师姐的意思是宋老师人很不错,但南方科技大学的博士点还没开设,说是明年就能有但一切都说不准。而且如果我不想做研究,就没必要读研。
然后,我给家里打了电话。
到了晚上又把这事跟最好的朋友提了提。
其实,在询问别人之前,一个人的心里往往是有答案的。是的,我的答案就是不想读博。有点出乎意料,除了师姐谨慎的控制风险理论,其他人几乎都觉得读博是个很好、很适合我的出路,尤其是老爸。“我觉得你很适合走读书这条路啊,继续走吧。”听得我百感交集~
很难得,没有了往日决策时反反复复的拉锯战和心理逃避,第二天我就告诉老师自己决定不去读博了,谢谢他的推介。为什么呢?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我也知道自己很有可能拒绝掉了非常美好的前程,但既然摇摆不定,最终我选择相信直觉,相信内心的声音。就在当晚,我梦见自己真的去读博了,内心纠结,闷闷不乐,醒来时那种压抑和抵触仍在心头,于是我放下了所有权衡和斟酌,知道了自己的选择。
事情过去快一周了,我并不能知道自己选的对不对,但有一点可以庆幸:这是我自己的一次选择,我没有选择在当下看来更顺势而为更轻松的那个,终于这一次我没有逃避。因为,读大学以来的经验告诉我,逃避,尤其是重大关口的逃避,是最消耗勇气的一件事。
科幻界有个著名的平行世界理论:我们每做一次选择,世界就会分裂成两个或多个平行世界。比如,在选专业时,你有文学、医学和建筑学的三个选项,在选择还没有发生的节点上,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当你做出选择,就会有三个平行世界开始存在、发展。选择文学专业的世界里,你成了记者,天天出门采访别人,写稿子,也出过几本很有社会影响力的书,但一生清贫。选择了医学的世界里,你读了很多很多年书,当老同学们都功成名就时,你仍然在规培,开口闭口是癌症、血压、心脏衰竭。在选择了建筑学的世界里,则是另一番光景,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平行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正好解释了选择为什么那么重要。
“选择”,从来都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甚至渐渐地我觉得选择本身充满着庄严的诗意。
印象中,第一次把“选择”的重要性以及由此而来的神秘光辉播撒在我心里的,是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故事。
赫拉克勒斯从小跟随不同老师师父各种本领,可谓文武双全。一次失手错杀了自己的老师之后,他陷入消沉,常常思考自己究竟要过怎样的人生。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两个女子,其中美艳照人、浓妆艳抹的红衣女子,向他建议去过所谓的 “最舒适的生活道路 ”,可以享尽生活乐趣 ,没有战争和劳动,享尽美酒和佳肴 ,尽情享用别人的劳动果实。另一个一身白衣,浑身素雅的女子则教导他,要走“漫长而崎岖的道路 ”, 去成就世上的 一 切善事和大事 。 但是不能保证享受荣华富贵,一切收获都不会从天 上掉下来 ,有付出才有收获 。最终 ,他听从了白衣女子的建议,选择了拯救世人的英雄之路。赫拉克勒斯的人生选择,意味着为了理想要付出艰辛努力 ,这也成为西方文学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
美国弗罗斯特《未选之路》(the road not taken )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那天清晨这两条小路一起静卧在/无人踩过的树叶丛中/哦,我把另一条路留给了明天!
明知路连着路/我不知是否该回头
我将轻轻叹息,叙述这一切/许多许多年以后:
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选择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就像两条不同的路通向不同的结果。
最近偶然听到一首美国老歌,《que sera sera》,旋律迂回婉转,歌词更是击中了当下的我的心:
Que Sera, Sera - Doris Day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I asked my mother what will I be
Will I be pretty/will I be rich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 will be/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que sera, sera
Now I have children of my own/They asked their mother what will I be
Will I be handsome/will I be rich/I tell them tenderly
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que sera, sera
que sera sera,来自于西班牙语,翻译成英语就是“Whatever will be, will be”的意思,该来的总会来,顺其自然。这就是我现在想对自己说的话。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听听这首歌【Que Sera Sera】_Doris Day-Que Sera Sera在线试听_歌词下载-酷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