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

2020-03-16  本文已影响0人  灬梁小沫

年初立了个flag,今年要完成30本的阅读计划,因为这个特殊的长假,第一季度超额完成了11本,还啃下了一些以前从来不会触碰的长篇小说。似乎渐入佳境,读书不再是件困难的事,可以随时随地的沉下心来,沉浸在一本书当中,也幸亏阅读让这个宅着不能出门的假期不至于很无聊,真切的感受到毛姆说的“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种改变使我开始思考读书这件事本身,以及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

豆瓣的标签里长时间的保留着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并不是口号式的,而付诸行动的途径就是经常回望,回想自己最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大概也是复盘的意义。而阅读的转变和意义,就是这种回首中渐渐清晰。

整理豆瓣,有一个豆列建自2014,写着“从现在开始认真读书”,2014年是我研究生毕业,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年。现在回想,为什么会在走出学生生涯时,有这样的发愿呢?从学校的课堂,走入社会的课堂,这也许才是自学学习和阅读的真正开始,一种自觉的对自己思考深度不够的焦虑和反思,一种希冀通过阅读打磨头脑的发愿。当然,虽然豆列里并没有认真记录之后阅读的书目,但这种发愿确实在慢慢影响着行动,支配我后来自觉自愿的参加各种读书活动或是收听读书节目。

■  我的阅读史

这几天登录豆瓣时扉页一直写着“十年生日快乐”,原来入驻豆瓣已有十年(2010.3.18加入豆瓣)。豆瓣一直是我记录影书音的工具,最初的记录大概可以追溯到2011年。借着豆瓣的记录和之前的读书笔记,大概整理了自己一直以来的阅读情况,梳理之后似乎能看到某种生长的脉络。

初中时期大概是我自主阅读的开始,当然那时读的非常浅薄,以流行的青春文学小说为主,特别是当年正当红的郭敬明,依稀还记得是从同学那借到的合集,巨厚无比,包含《幻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爱与痛的边缘》,现在想来大概是本盗版才会这么个合集法,他的小说《幻城》看了一半看不下去,倒是他的两本散文读进去不少,借此知道了安妮宝贝和玛格丽特杜拉斯,这到后来影响了我的阅读口味。其后,郭的书又看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夏至未至》便不再追了,大概也就是到高中。那个年头,韩寒当然也是要看的,其成名作《三重门》至今还放在书架上,他的书一直追到大学。还有一本印象深刻的便是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在当年非常火,整个班里传阅,躲在被窝里看完的。

到了高中,正经追着看完的大概只有《哈利波特》系列,记得上高三时更到《哈7》,还没有翻译版,班里同学迫不及待的去买了英文版回来,看起来太费事,最后还是等着译本出来才看的。其余时间就是沉迷学习无法自拔了,偶尔看看《萌芽》《格言》,还有为了排解学习压力一度沉迷的恐怖小说,蔡骏系列和无数无脑且记不住名字,现在想想为啥学习压力大要看恐怖小说呢?很奇怪的脑回路,现在的我是不太会触碰这类书籍了。

大学应该是个自由且大量吸收养分的时期,开始专注阅读一些女作家的书籍,由此构筑起了我最初的三观,像安妮宝贝、亦舒、三毛、张爱玲、玛格丽特杜拉斯都是在这一时期集中阅读的,特别是三毛对我的影响极大,现在性格基因里也隐约有那时的影响。后期开始涉猎一些工具书和实用类书籍,如时间管理、理财等。

研究生期间是个特别重要的关键期,南师大的氛围确实是非常适合学习和阅读,在这段时间开始接触一些理论专著和文史哲类的书籍,特别是因写课程论文而啃下来的《后现代课程观》一书和一系列地理学思想史书籍,不仅奠定了我的研究思维和范式,在哲学观和世界观上也像为我打通了任督二脉,虽然当时不觉得,但现在想来确实是影响深远。

工作后因为没有了学术压力,专业书籍的阅读直线下降,基本以休闲阅读为主,后来开始参加一些读书会和活动,接触到了更多阅读的方向,认识了一些爱读书的朋友,渐渐有了方向和系统。

■ 那些成长中的关键人事物

大概每个人都有几个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书或者作家,在我的成长里留下浓墨重笔的大概就是韩寒、安妮宝贝、三毛和亦舒,他们帮我奠定了这十几年的主题和基调——文艺女青年。地理学思想史的叶超老师和教育方法研究课的《后现代课程观》课程论文,给我了一把打开进入思想殿堂大门的钥匙,让我能够得以窥见更高深的领域。我闻和趁早读书会的伙伴们,让我在工作后还能维持住阅读的习惯和持续的学习力,更促使着我向更加广阔的领域迈进。

■ 对阅读的反思

在一段时间内,会对某些主题产生特别的兴趣,随着时间也会自然的发生转移,前一阵还对音乐类书籍刻苦钻研,这阵子就把兴趣转移到间谍世界了,这兴趣这件事上我向来不是专一的人,所幸就随心阅读,趁着哪阵子的热乎劲就尽情沉浸在其中。

但关于阅读还是有一点初心的目的性,就是磨砺头脑的思考和思辨力,让理解的深度再深一点,这大概对于科研就有长期好处的,毕竟还不想放下科研这根拐,而且想长期一直的作为兴趣研究下去。

对于自己阅读的未来也还有些期许,越是读越是觉得自己欠缺的、不知道的太多,对于文学类确实是一大漏洞,历史也不是很好,总之文史哲类的阅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关于学术专著能拾起来最好,还是相当怀念在南京仙林和随园泡图书馆的时光。另外,从今年起开始正经思考阅读这件事了,也希望在阅读的同时,能增加输出,不仅是阅读手账,还有写作书评的输出,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