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4

2023-09-03  本文已影响0人  紫夜写作

一次快乐的写作经历——点线成面的知识流

前车之鉴:对比前后两种写作状态

在写个人成长类文章和专业文章的时候简直是两种状态,前者是书写自由,有一种写作框架自来的感觉;后者简直是如履薄冰,脑袋空空,感觉没有什么信手拈来的框架,就如在还大海上航行没有地图,就如想爬上高墙却没有脚手架一般。这两种写作的截然对比,就让我意识到模块知识的重要性,也在竭力地对照个人知识体系寻找可以构成体系的专业知识模块。在读了两个月的书和讲座之后,果然渐渐地隐隐地显出了一条逻辑线。(个人知识的”社会化“与专业知识的”现代化“)也因此,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如水流般自然的专业知识写作体验。现在深有感触一句话,读书与写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即使读再多的书,也没法真切的体会到写作此书时的作者的写作体验,如果想要探得真相,必须全入深渊,就是把自己正在读的书当成自己以后写作的“模块知识”,因此,读书的意义也就是一种通往“元知识”的一种面相而已。是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体验的代言人。

有了模块知识的积累后,慢慢地对照这个人成长体系的“车路日”模型,梳理出了专业知识的理论逻辑。我想,知识的出现就是一种前人经验总结吧,让人收获最大的知识应该是能够让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及知其所以不能然“的知识吧。因此,我们应该从基础的因果线性逻辑开始,串联起不同模块知识,就像是拼图一样,把所有的知识拼放在一张地图上。我最常用的线性逻辑思维模型是:车+路+日(空间逻辑),黄金思维圈:why-how-what(空间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时间逻辑)

有了模块知识和包含时空的线性逻辑,以问题为导向的一个知识点就可以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了,也就很顺利写写完了一篇《用马克思社会阶级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中西现代化逻辑不同》的文章。总结起来,已经掌握了三个重要的知识体系:通识知识体系的学科文明大厦(《书的全景》),专业知识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个人成长知识的人的发展全景图。《人生四度》以及《书的全景》)

后事之师:

第一,模块知识的积累。

第二,线性因果逻辑关系。空间逻辑(车—路—日)时间逻辑(why-how-what以及历史-理论-实践)

第三,知识地图。(《书的全景》,《社会的全景》,《人的全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