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城瓦拉纳西纪行(上)
离开佛教圣地菩提迦耶后,经过近六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瓦拉纳西又称贝拿勒斯,是著名历史古城,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坐落在恒河中游新月形曲流段左岸,现有人口100万,市内有各式庙宇1500座以上。
瓦拉纳西名胜古迹众多,而观赏盛大的印度教恒河祭典仪式、乘船游览恒河观日出和参观贝拿勒斯印度大学是我们瓦拉纳西之行的主要的游览项目。
我们在老城区一个离恒河不太远的酒店入住,提前用完晚餐后,于傍晚六时从酒店出发,到恒河码头观赏晚上七点钟开始的印度教恒河祭典仪式。
这个时候通往码头的道路已经不适合旅游大巴通行了,导游便租了十来辆人力三轮车将整个旅行团载往码头。近些年来,中国的现代交通工具发展很快,加上严格的市容整治,人力三轮车在中国的城市里已近绝迹。因此,大家乘坐这种复古的交通工具,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
人力三轮车夫载着我们朝码头驶去。印度教恒河祭典仪式每晚都会举行,这时候圣城的道路交通规章似乎都不存在了。朝圣者从人世间的规矩约束中挣脱出来,只听从于神谕,奔向恒河边的祭典场所。
交通灯不起作用了,但交警还在岗位上。在神权面前,人间的执法权威就显得渺小了,警察此时更像地位卑微的侍者,小心翼翼地服务于神权附体的朝圣者。
越接近恒河,车流量越大,大多数人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
一会儿,路上出现了一队牛群。这更增添了道路的拥堵,但牛在印度被视为“圣牛”,人群为牛群让行也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了。
道路越来越拥挤了,车辆之间已无安全的车距可言,人力三轮车之间甚至出现了轻微的磕碰。但印度人具有极强的承受力和适应力,以及在混乱不堪的街道上八仙过海的本领。我们一路上没有看见一起交通事故或打架斗殴事件。
到了通向恒河岸边的古城街巷时,人力三轮车也无法通行了。于是,我们下车步行。
街巷两侧的店铺里摆满了印度传统服装——纱丽、工艺纪念品和祭祀用品。“圣牛”徜徉在街头上的情景也不再令我们感到意外了。
据说牛之所以被视为“圣牛”,是因为牛是湿婆神(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的骑乘,也是他的麾下。
我们不觉间走到了街巷的尽头,已经看得见码头上的祭祀坛了。
瓦拉纳西人的生活与恒河边的Ghat(石阶,也可译作码头)密不可分,全城有80多个Ghat,每个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功用。最著名的Dasaswamedh Ghat每天傍晚都会举行恒河夜祭。
我们到达Dasaswamedh Ghat时,这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各级石阶上坐满了人,靠近岸边的游览船上也坐满了人。
从相貌和肤色上来看,观赏祭典仪式的大多数是印度人,也有少量的欧美游客和中国游客。
祭祀仪式开始前的一段时间是流动小贩的黄金时间。他们穿梭在人群之间不停地兜售祭祀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花灯。花灯的底部是一只白色的纸质小碟子,碟子内放置有红色和黄色的纸花,以及一只短蜡烛。人们点燃蜡烛后,将花灯平放在恒河的水面上,花灯就会随着水流缓缓向下游漂走,并载上人们的祈福。
祭祀仪式的序幕拉开了,一艘通体发散出金黄色亮光的祭祀船从远处向Dasaswamedh Ghat缓缓驶来,并最终停泊在祭祀坛正前方的河道里。
祭祀坛上的七位祭司开始列队向祭祀船致意,随即开始祭祀仪式。
根据印度的种姓制度,人被分为五类:婆罗门——掌管祭祀,垄断教育;刹帝利——负责征战和管理;吠舍——农民、牧民和商人;首陀罗——被征服居民;贱民——从事屠宰、制革和清扫工作的人,以及婆罗门和刹帝利中因在婚姻上犯错严重而丧失种姓的人。
这些祭司们都是些年轻而长相端正的婆罗门男子,他们身着华丽的神服,手执点燃的檀香签、法铃、拂尘,在印度教传统音乐和鼓声的伴奏下翩然而舞,圣歌的吟诵在恒河的夜空中回荡。
观众的情绪也受到极大的感染,一些印度教徒如痴如醉,虔诚神往;我们这些外国人虽然不懂得他们在唱什么,却能够感受得到这是印度教徒献给圣河母亲的最高敬畏情怀。鼓声中,炫目的烛火和缭绕的烟雾配合着祭司们庄重的吟唱,让恒河更添神秘气氛,置身其中,我们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时光犹如回到了数千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