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退档事件:提醒高校不要推卸教育责任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北京大学在河南省招录“国家专项计划”的工作中,对2名500多分的过线考生予以三次退档,理由是他们分数过低,有可能因完不成学业而退学。
此事经过网友爆料引起社会舆论后,北大在8月11日,承认退档处理存在不合规,决定申请补录被退档的两名考生。
看似事件得到了妥善解决,但北大这种操作看起来还是为了应对舆论压力而被迫做的操作。
北大在其官网情况说明中写道:“学校将继续落实好‘国家专项计划’的各项要求,严格遵守招生录取工作程序,并一如既往地积极采取奖助学、学业促进和学业辅导等措施,帮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既然学校严格遵守招生录取工作程序,那为什么偏偏在招录的时候对两名符合招录条件的考生予以退档,既然学校有那么多帮扶措施,为何还给出“这两名考生分数偏低,担心其完不成学业”这样的理由?
在笔者看来,北大这样操作的原因,无非就是对这两名考生区别对待,觉得招录这样的学生浪费了自己优越的学校资源。
有网友爆出北大内部论坛“树洞”上北大学生的留言,大多数学生也表达了对这两位考生的不屑,觉得这两名考生只是占了政策漏洞的光。
在此,且不说“国家专项计划”以及这种志愿投档是否存在漏洞,单就北大对待这两名考生的态度,很值得讨论一下。
北大在国内高校排名数一数二不假,顶尖高校招收顶尖人才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当一名考生满足了招录条件,却被高校区别相待,硬生生的卡掉了机会,这个后果难道只能由考生自己承担吗?
国家专项计划的设立就是为了适当照顾贫困地区的考生,同时也给出了“该考生需达到该批次最低录取分数线”这样的条件。而这两名考生的分数已经超过一本线30多分,分数虽然相对其他考上北大的学生差一些,但只要学生认真学习,完成学业绝对不是难题。
北大给出这样的退档理由,还是基于自己名校的优越感。北大方面认为自己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学校,对这样低分考生自然会另眼相待,随便找个理由把你卡掉,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其中一位被退档的考生把这件事发布了出去,引发了社会的舆论,才有了北大亡羊补牢的举措。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次网络舆论,北大会不会进行补录呢?会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呢?大概率情况是不会。
作为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既然考生符合录取条件,就应该把他们当做自家人来看待。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在生活上给予关心,而不是嫌贫爱富,还没见到人就直接否定其学习能力。北大退档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这种认识和学术风气真的应该好好纠正一下。
不过好在北大已经承认其错误,也承诺将帮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希望北大能够践行诺言,尽好自己的义务,真正帮助这两名考生完成学业。也希望更多的高校能够借此事件进行自我反思,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