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亭古风小酒吧透视经典

怀念那些书信往来的日子

2017-10-27  本文已影响195人  荠菜小花

今天签收了在淘宝店订购的一双鞋子,并随货收到了一封来自卖家的商务信。信的格式精准,文字热情洋溢,而且满满一大篇!品读这久违的信件,思绪却飘到了久远的从前……

由于父母双方兄弟姐妹都很多,而且相互离得比较远,加上很早就有几个表哥考上了大学,于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经常与他们有些书信往来。读小学时,每次放学排队之际,老师就会拿出一摞信念信封上的名字,如果念到自己家长的名字就各自上去领取,那时领信就像领奖一样高兴。信拿回家,没经父母的允许,我们不敢随便拆封,只能先帮家里做家务并写家庭作业,等父母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回来才赶紧把信交给父亲(因为父亲读了高中,是半个文化人,而母亲则不识字)。父亲很忙很累,总是匆匆看完后就递给母亲说:“吃饭了要孩子们给你念念。”也许是由于哥、姐的功课多,学习任务重;也或是我从小对文字比较感兴趣;抑或是我有些好表现。因此,我便自告奋勇地成了饭后那个念信给母亲听的孩子。而且时隔数日,母亲见我写完家庭作业又会要我在那煤油灯下再次或多次把信念给她听。那时我总暗暗地想:母亲虽然不识字,但还是很喜欢这些温暖文字的。

待我读小学五、六年级时,也不知是父亲太忙还是父亲想试探或训练我的文笔,便要我帮他写回信。也许是从小读信较多,加之那时作文课上老师也有辅导,因此写得有些得心应手。父亲、哥、姐看完我写的信总会交口称赞。得了表扬的我如喝了蜜糖一般心里甜滋滋的,从此便独揽家中写信大权并乐此不疲。

上初中、高中后我便离家住校,除了寒暑假再很少有机会帮父亲写信了。而读高中时每年漫长的暑假,不像现在的孩子有条件经常和同学聚聚,我们那时没时间更没有经济 条件。每天除了写作业、读书还要帮家里农忙和做家务。最大的享受也不过是晚上追剧,那小小的黑白电视机成了我们的最爱,但时常还会受到停电引起的煎熬。无聊而又忙累的暑假生活便勾起了我对返校的向往和对同学的想念,于是便和同学鸿雁传书。记得最奇葩的一次便是给我同床好友写了一封十五页的长信,由于严重超载分三个信封邮寄。而她及时回复一封长达八页的信,分两个信封寄来。我们回忆着在校的生活,讲述暑假的生活点滴和表达对彼此的思念,甚至还讨论暑假作业上的题目如何解答。为了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我们几个同学还尝试用英语写信,一般居然也能写上两三页。现在连英语单词都不怎么认识的我,真的好后悔当时没能收藏那些信件。

高考落榜后,我曾断断续续到广东打过两、三年工。当时工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床上看《佛山文艺》、《外来工》等杂志和一些小说,另外便是看信、写信。那时门卫室墙上挂着一块黑板,每天晚上下班时黑板上就写满了来信人的名字。如果看到谁有来信,同事们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而自己内心的激动更是无以言表。由于我喜欢写信,因此我收信也比较多,那些信主要来自亲友、同学和家人,而最让我感到温暖的便是父亲和姐姐的来信。每次收到他们的来信,我总是激动万分,迫不及待地打开,认真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模糊了我的视线。从而才真正感悟“家书抵万金”这句诗写得有多么深刻!

因为耽心父母牵挂在外飘泊的我,我一般每个星期都给他们写一封信。和他们分享我在外所遇到的人、所经历的事和看到的景,但自己所受的磨砺和委屈却只字未敢提及,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好消息就宁可写景。于是厂区周围的荔枝园、龙眼园、桔园还有那苍翠挺拔的竹子都被我全部写入信中。而父亲再忙再累每月最少也会给我回一、两封信,多少叮咛,多少疼爱都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让我心生许多感动!

其实,那时广东已有公用电话,有钱人也有BP传呼机,老板级人物有被称为“大哥大”的手机。但公用电话很贵,加之家里也没有电话,因此只能一直坚持写信。

如今,由于手机、电脑的普遍使用,书信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些80后、90后、2000年后好多连书信的格式都不知晓,更不曾体会我们70后当年那些书信往来的心境。但虽然手机、电脑的普遍使用,使人们联系方便、快捷,甚至可以视频聊天,相隔千里之外也犹在身边,然而我却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些书信往来的感受。每次和儿子打电话或视频总感觉儿子好像在答记者问似的作简单的一问一答,而且总是“你最近好不好?”“你在干啥?”“你吃饭没有”之类的话题。发短信更是惜字如金,回答总是简单的“嗯”“好”“行”,让我感到怅然若失。

那些书信往来的日子,多么令人难忘的岁月!好想还像从前那样给亲友、家人们寄去一封封感情充沛的信,用以温暖他们的世界;也好想还收到那烫手的信封,感受那温暖的文字,品味那温情的话语,从而温暖我的世界。好想!好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