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阅读卡片第13-14天
《认知觉醒》第13/30天
◆ 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原文内容】
>> 忽略了他人的认知体系与自身实际需求的差异,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
>> 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换句话说,知识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的知识。
>> “触动碎片”能够与自身紧密结合,慢慢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终织出一张属于自己的认知网络。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 有效关联新知识的三个方面
>>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 像这种当时很受触动,但需要用的时候完全想不起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说明它们离我们的真实需求很远,所以放弃也罢。
>>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复述一下】
1、学术知识体系是一个客观存在,个人认知体系则是一个完全主观的东西,对自己有用的、能帮助自己做决策的知识才应该被放进个人认知体系里。
2、构建个人认知体系的方式是学习和体会生活、阅读等过程中有触动的点,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点连接起来。连接的方式是用自己的话解释、在要用的时候随时取用、在生活中进行实践。
3、别人的知识体系是别人的,不要迷信别人。
【我的经历】
我以前也特别注重“完整性”。在阅读的时候有“完美主义”,好像读完一本书就一定要把书的结构全都记住,书的内容全都记住,这样才算没有白读。
后来我自己意识到阅读不能完美主义,只要有一两个点让我有感悟,能够让我进步,这本书就值得了,读书所用的时间就没有白花。
【行动起来】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迷信书里的内容,不要迷信别人的体系。对自己有用的才是最好的。慢慢用自己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
《认知觉醒》第14/30天
◆ 第五节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原文内容】
>> 所谓认知闭合需求,就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
>> 将这一概念扩展到行为上也是一样的: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 破除任务心态的方法正是如此——集中心力做眼前的事就好。
>> 打卡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确实能助推我们持续行动,形成行动惯性,这也是很多人对打卡爱不释手的原因,但切不可完全依赖打卡,否则很容易陷入认知陷阱。
>> 只要一个小方法就能立即改变,那就是用记录代替打卡。
【复述一下】
打卡会导致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转移,变成“为了打卡而打卡”,好像打了卡就学到了一样。把打卡换成记录就会好很多。
【我的经历】
我在大一的时候参加了“五点钟俱乐部”,每天五点起床,在朋友圈打卡。最初三天能做到,之后都是发完朋友圈就倒头睡去,根本没有意义。为了打卡而打卡是很没有意义的事情。
我现在每天都进行微习惯复盘,一开始微习惯设置得不太好,现在慢慢在调整微习惯,感觉已经有了一些进步。看了今天这一节书才知道,我已经自行把“打卡”换成了“记录”,难怪进步了!每日复盘真的可以加强对生活的感知和掌控,会让我觉得每一天都没有白过。每天进步一点点,继续努力!
【行动起来】
继续保持微习惯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