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不动之心面对人生各种境遇

2020-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映雪是见巧

孟子说:“吾四十不动心。”

孔子说:“四十不惑。”

师父说:“要以不动之心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

孟子被视为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被后世并称为“孔孟”,确立了儒家文化的道统传承。

在我看来,孟子的“不动心”与孔子的“不惑”,是对各自生命境界的总结,具有同一性。

师父自二十年前决心剃度出家,以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获得究竟解脱为此生志愿。师父自述不曾研读四书五经,对佛教之外的经典也没有过多涉猎。

然而,师父对于佛法的阐发和行持,在我看来无不与这些古圣先贤相契合。这些关于生命的究竟学问,是他们对于自己生命实践的总结。

所谓“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是与先贤们的思想产生链接与共鸣,通过他们,我们能够见天地,有敬畏。

然而,我们最终目的是要见“自己”,即所谓“自知者明”,面对无尽的未知与疑惑,能保持内在的清明与通透。

何谓“不动心”呢?

正常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持自然的呼吸,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呼吸。

但当突然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我们会不自觉地用力多吸几口,想更多闻到这种味道,或者判断香味的来源。

这个过程就是“动心”了,贪着的心,分别的心。

觉知味道的存在,没有好恶之心,知道它来自哪里,但不去追逐,攀缘,安住于当下,这就是“不动心”吧!

佛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如船过水无痕,如泰戈尔所说“天空不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不动心,方能无所缠缚,得大自在。

如何修持才能做到“不动心”呢?

遵守规矩

大到国家法律法规,小到个人处事原则,都可以称为规矩。在佛家称为“戒律”,在儒家是为“礼仪”。

女娲、伏羲交尾图

画像砖中女娲手持圆规,伏羲手持矩尺,可见从上古时期,“规矩”就包含着古人对于天地自然的认知。

遵循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规范,有了秩序感,便如同为我们狂乱不歇的心套上了一个缰绳。一旦濒临险境,可以及时悬崖勒马。

真正的强者都是能够在规范之内充分发挥施展自我的人,而只有弱者没有信心直面规范,才会无视规则,铤而走险。

培养恪守规范的习惯,当心躁动时,也就更有力量去调伏自己的心。

培养专注力

人们常说要“安住当下”,一念三千,那里是“当下”呢?

当我们专注地,全身心投入到某件事物或工作中,如读一本书,欣赏一朵花开,品味一道美食,打扫一间屋子……便是安住当下。

完全沉浸其中,享受这个过程带给心灵的满足。内心充盈,便不会向外攀缘。

祖师大德说“搬柴运水无不是道,行住坐卧无非是禅”,这便是专注的功夫。

寻常人工作时想着何时下班,周末去那里度假;休息时惦记着还有业务没有完成……心一刻不歇。

提升专注力,如同让能量聚焦起来,便会更有穿透力。

最后,相信我们人生的所有境遇,都是自己应该经历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随缘而动,是为“不动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