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愿守三尺讲台,立民族复兴大志——《学记》有感二十八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学记》
一
今日之《学记思想与当代教育二十九》,王宝寨老师诠释以上经文,这是让我们教师如何去教育学生有志向,有大志向。
王老师运用《学记》思想给我们指明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名师。
《学记》中圣贤的智慧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似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目标。
二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擅长唱歌的人,能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擅长教学的人,能使人不由自主地继承他的志向(如今人继承周、孔志向)。如果一个教师的语言简洁而透彻,含蓄而妥帖,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这样的教师可算是善于让人继承他的志向了。
三
作为良师的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继承志向呢?上边的经文已经讲了“其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辟而喻。”
那我们的志向是什么呢?吃饱穿暖早已实现,那就是挣钱多,当个官吧?这也太庸俗了。所以首先我老师自己要有志向,有大志向,有济世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的大志向,才能让孩子继志。
我们的志向包括志向与志气两个方面。志向不是目标,比如:我们做教师的要当特级教师,那是目标,不是志向,我们教师的志向应该是“立德树人”。
只有“立德树人”,才能让中华民族复兴;只有“立德树人”,才能让社会风气日渐尚善,才能社会和谐,民风崇尚。
《管子·权修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管子认为,在一个地方居住一年,最好种谷物,因为它一年一获;居住十年,最好种树,因为它是多年生植物;长期居住,最好是培养人才。作为一个君主,更要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才能称王平天下。就是培养统治人才为长久之计。后则泛指将一个人教育成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教师的志向应是树人,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我们应与学生有共同之志——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这是师生做人的共同志向,做事的志向应该是不同的,做事应该是志气,有的人想当医生,有的人想当老师,还有的人想当警察……
为了这个志向,每个人都应该刻苦学习,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地去奋斗,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上课时,别人在认真听讲,他却爬在那儿睡觉,因为他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志气去实现。如果他先有了志向,一定会有志气而为之奋斗的。
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我们的志向、用我们的“言而达、微而臧,罕辟而喻”为孩子们树立大志向,为孩子们树立起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读书的志向,为孩子们树立起济世助人的志向。
给孩子们讲范仲淹的故事,“唯有良相良医才能救人。”给孩子们讲周总理的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孩子读圣贤书,立圣贤志,立“至于止善”的志。
四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励志教育是的信念教育。信念是对观点、对人或对事的一种坚信的状态。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信念有时是由目标产生,有时是由信仰产生,有时是由兴趣产生。总之,信念是一种念想,而且坚信。
励志教育的核心,是我们给学生什么信念。这种信念首先是前面讲的“志”,当然还有自信,还有道德。“我是最棒的”,这是自信角度的信念。“我能讲文明我能有礼貌”,“我是中国人我有中华魂”,这是道德角度的信念。
激励就是通过外界对人的刺激和影响,来调动、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的要素有需要、动机和目标。
教育激励是为了满足学生成长、人才发展和道德教育的需要,创设激发学生动机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
在教育激励中,信念就是学生对教育目标的坚信。通过教育激励,我们要让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信念。
前几年,山东有一所学校搞了“誓词激励”的“励志教育”特色办学,起床喊誓词、跑操喊誓词、课间喊誓词。
这种激励产生了一定程度激励作用,很多学校竞相仿效。几年后,这种以高考为目标的激励被教育厅叫停。之后,对励志教育,人们的认识停留在考大学上,认为教育励志就是举拳头喊口号,就是考北大清华,就是精英教育大众化。
高考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必然会贻害学生。我们的励志教育一定要是以信念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激励。而这种信念一定要是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并且兼顾社会需求的。
还有,爱恨情仇功名利禄,能不能成为学生的信念。这些刺激,对人尽管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但是作为学生的信念肯定不行,因为狭义的爱,以及“爱恨情仇功名利禄”,考虑的主要角度是个人,没有兼顾社会。
只有兼顾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信念才是正确的。当然,广义的爱心,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生命,是非常值得倡导的。
信念需要培养,以致铸造。教育的方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中国现阶段。
五
励志教育不只是信念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励志教育的实践中,学生必须接受道德教育,写上励志信,通过全员育人导师制等科学理论,对学生进行实施。从而德育和励志教育的结合,就会在实践中产生较好的德育效果。
让学生集体朗读励志信,朗读经典就是一个德育过程。对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比如爱国、诚信和责任等核心的民族道德品质,无需论证,我们必须让学生无条件接受,通过“顺从-认同-内化”的科学认知过程对学生进行教育。
我们把这些内容写在了励志信里,通过励志信的神秘感,应用积极心理暗示的办法,采用集体朗读励志信的做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在孔子故乡曲阜的曲阜一中,对5000名在校学生实施了三大步励志教育,半年后,对5000名家长进行了“曲阜一中励志教育普查”,调查共设置了10个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三大步励志教育非常赞同的占93%,93.1%的家长认为孩子“变得自立、自强、自信”或者“学习勤奋刻苦,成绩明显进步”,95.2%的家长认为,集体朗读励志信等方法可以“唤醒孩子的良知,激发生命潜能”。
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结合励志教育,遵守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德育过程一方面固然是一种价值性的环境和影响,但这一环境或影响起作用的先决条件仍是德育对象接受这一影响的内因。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过程。”
教育一定要遵守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兼顾道德教育和学生成长;“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也是针对学生“被成长”“被考试”和“被学习”等严重的教育乱象。
所以励志教育不只是信念教育,更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和励志教育的结合,赋予了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
六
“甘愿守三尺讲台,立民族复兴大志。”希望我们的教师都能用自己的语言与行为去唤醒孩子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读书的良知,唤醒孩子们以济世助人为任而读书。
聆听智者语言,践行自己行为。感受文化高深,学习前人智慧。吾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文仅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