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伦》:中国默片的最高峰
《天伦》:中国默片的最高峰
这部1935年9月7日上映的电影,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费穆现存最早的电影,由钟石根编剧,尚冠武、林楚楚、陈燕燕、黎铿、黎灼灼、郑君里等出演,郑君里由于跟蓝苹私交不错,在文革时被活活整死了。
这部宣讲儒家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影片,在左翼进步电影思潮中似乎是一次倒退,然而在影片的深层寓意上似乎又可以感受到他在这种民族危机的时刻,用一种浓郁的民族情感对中国伦理传统的一种颂扬,对古老文化的一种膜拜,试图以此来描述一种和谐的博爱的没有冲突的理想社会。因此也未尝不可以认为是他个人民族文化立场的宣示。
看完这部影片,我才算是对“摩登圣人”费穆有了初步的了解,他的艺术追求、他的天马行空、他的美学修养,确实有着他自己独特的魅力。从这部电影来看,最为人所津津乐道是影片的开头,展示了一组小羊和母羊在广阔的早地上、蔚蓝的天空下(当然是黑白片,但能够感受到)相依偎的场景,寓意“天伦”,这一场景出自《圣经》。
《天伦》的一大特色是它的配乐。大部分中国默片的配乐采用的是西洋音乐,如《渔光曲》中大段使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为背景,与影片的纯民族内容难免有些冲突。而《天伦》是用民族音乐配乐,使用了月琴、锣钹等民族乐器,主题曲《天伦歌》由黄自作曲,郎毓秀演唱,民族风味浓郁的音乐充分烘托了电影的传统主题,在当时被公认为配乐最完美的默片。
电影之外,1936年6月,《天伦》在美国洛杉矶等地公映,成为由美国商人主动购去并作公开放映的第一部中国电影,但可惜的是,“第一次走出国门,杀入好莱坞”的影片被无情的阉割,剪辑过度。
关于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故事。1935年,联华由于营业不景气,收缩了公司规模,阮玲玉又在当年自杀,影片号召力大减。公司内部派系斗争日深,以吴邦藩为首的南派对以总经理罗明佑为首的北派甚为不满。罗明佑为了挽回颓势,耗巨资倾力宣传自己挂名与费穆合导的《天伦》一片,并在专映外国片的大光明戏院上映。但影片质量虽高,观众却并不踊跃,票房失败,罗明佑的威信一落千丈。吴邦藩乘机掀起倒罗风潮,逼走罗明佑,改组了联华,改变选片方针,全力投入有声对白片拍摄。此一事件对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影响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