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让你更有实力吗?(品读罗辑思维)
十年后,当我变成了一个中年男人,已然过了做梦的年龄的时候,依然每天过着落魄的日子,把生命一点一滴的消耗在琐碎的生活中,偶尔我也会想起十年前,我曾经拥有的那些梦想。
我曾经拥有的那些梦想想到未来的自己会变成那个样子,我就感到害怕,害怕了我就拼命看书,希望看书能够改变自己。前段时间,为了可以参加罗辑思维在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举办的史上第二大读书会,我在罗辑思维的天猫旗舰店里面购买了台湾著名小说家许荣哲的书籍——《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在这本书里面,有这么一段关于时间的论述,我十分喜欢:
现在究竟有多长?一天、一小时,还是只有当下的一秒钟?有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对人类而言,现在只有短短的八秒钟,相对于沙漏般不断积累的过去,以及无边无际的未来,现在实在渺小得可怕。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不仅感叹:是啊,我们现在都讲活在当下,但是当下只有短短的八秒钟!想想十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你不想成为什么样子的自己,就知道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吧!这里有个小技巧可以与大家分享,在思考现在要做什么的时候,可以运用拉金式提问,问问自己:我现在最应该做什么事情?想到你应该做的事情,现在就去做,就像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的家书里面说的那样:成功没有秘诀,要在人生取得正面结果,有过人的聪明智慧、特别的才艺当然好,没有也无可厚非,只要肯积极行动,你就会越来越接近成功。现在讲道理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去践行的人却很少,而只有那些很少的人真正坚持去践行的人才会成功,就像最近很火的一个自媒体人剽悍一只猫那样,用四个月的时间成功逆袭。
拼命的读书让我认识到了时间和行动的重要性,让我定下了今年的一个目标那就是坚持写文章,一年之内写满100篇!因为我不想让十年后的自己后悔当初没有努力拼一把!
作为一个读书人,罗辑思维的读书会我是认认真真的听完全程,并做了一页纸的笔记的。罗胖一共邀请了10个好朋友来聊读书这件事情,这10个人可以分成两类:新闻媒体行业和创业者。新闻媒体行业包括了《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读库创始人-老六,马东,财经作家吴晓波,著名导演王朝哥等五位大佬。创业者有,黄小厨创始人黄磊,趁早品牌创始人王濛,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连续创业者-雕爷,锤子手机CEO罗永浩。
这十个人推荐的书籍很多,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观点新颖的四个人马东、导演王朝哥、财经作家吴晓波和连续创业者雕爷。
1.马东: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马东的父亲是相声大师马季,作为相声演员马季的儿子,马东与父亲一样拥有好口才,他的主持风格睿智,幽默,大气,很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朋友都喜欢看他主持的《奇葩说》节目。在这次读书会的分享活动中,马东更是将分享读书经验比作告诉别人自己的内裤是粉色蕾丝的一样,他认为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尽管如此,他依然推荐了三本书《娱乐至死》、《自私的基因》和《穷查理宝典》。
罗胖问马东: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
马东认为对待文化要有宽容的态度,就像京剧的发展一样,在其过程中,哪怕是在京剧形成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四大花旦(就像以刘德华为代表的香港四大天哥)的鼎盛时期,也依然有人批评这种文化,但京剧现在被视为中国国粹。
马东认为读书时一种低效率的事情,他是一个依靠表达来思考的人,所以他认为除非读书到了非读不可(不读会死的地步),让读书变成一种方式。
2.王朝哥:浮士德教我思考该如何看待金钱名利
导演王朝哥,推荐的是一本超级难读的书籍《浮士德》,《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这本书讲述了名叫浮士德的一个人与魔鬼订立契约的故事,为了财富,为了名利,为了美女,出卖自己的灵魂和精神。这个故事让我联想起童话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本书让我们思考该如何去看待金钱名利等虚幻的东西。
3.吴晓波论述:我们正处于第三次工作革命的开始阶段
财经作家吴晓波推荐的书专业性很强,他的一番论述让我感觉收获满满,他认为现在伟大的思想都产生于互联网科技界,未来的生活是由这些企业家们给你描述的,不再像以前是由作家思想家等知识分子给你描述的,我们正处于第三次工作革命开始阶段,以互联网技术,金融改革,3D打印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的转化等为代表的因素正在加速推动我们社会的变革,未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会受到深刻的影响。
4.雕爷:如何刻意练习,成为顶尖高手
连续创业者雕爷推荐了《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这本书,这本书是2015年很火的一本书,里面关于一万小时的论述,我和雕爷一样都认为是书中最有价值的观点。如何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呢?关键不是训练时间长短,而是训练方法好坏,那就是在学习区进行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结合下面的四个关键点即可(见下图-思维导图)。
刻意练习的四个关键点罗胖说读书是穿越到另外的一个时空,和一个有趣的人交谈,把作者的经历变成我们的经验,把他的知识变成我们的见识。想想十年后的自己,你不想变成什么样子,你想变成什么样子,想拥有什么样的经验,拥有什么样的见识。如果想拥有更多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识,请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去努力践行书中的知识,例如运用刻意练习,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唯有这样,你才能不会像开篇的我那样,十年后回忆起今天,悔恨自己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努力至少会有希望,你说是不是?
【总结】
听了名人的读书分享,并不表示你自己就真正懂得了这些道理,懂得在生活中运用这些道理。
后续:关于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呢?(有前提,才会有结论)
昨天人民日报微信版发表了一篇文章《低学历比高学历更会赚钱?答案震撼了!》给出了答案。文章在分析了2011年中国的平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的关系后,得出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真理仍然成立的结论。在这里我想表达的观点是,许多善于读书的人,在书中收获一个新的感悟或者技能之后,他们会马上在实际中去践行,去试错,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手段,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用,这样的去读书才能叫“读书”。著名作家赵周在他的书《这样读书就够了》提出RIA读书法,即:R(阅读片段)、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用结构思考的方法去总结)、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和A2(以后我怎么应用)。这样才能让30元的书籍读出6000元的培训效果。所以,在读好书并且应用起来的前提下,读书是有用的。就像我读了《结构思考力》这本书,结构思考力概况起来就四个字:论证类比。这四个字扩展开来说,包括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就立马应用结构思考力里面的思维方式来写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