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工作习惯——关于“低效解决问题”的10点思考
“问题”被定义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根据这一定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10处细节容易被我们忽略,从而犯下错误:
1. 目标不明确。对于为什么要解决问题、要解决到什么程度、要实现什么目标,缺乏深入思考和严肃分析,导致问题看似解决了,但经常背离了初衷或者实现不了初衷。
2. 制订的目标缺乏高度。目标虽然很明确,但却流于浮浅和短视,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或者缺乏对于解决问题愿景的思考。
3. 现状不清晰。对于现状缺乏必要的调研,不了解现实情况,大大高估了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也大大低估了解决问题所要投入的新资源。
4. 现状的调研缺乏广度和深度。对于现状具备一定的调研基础,但是调研样本太小或者不具备代表性,容易以偏概全;或者对于现状的调研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只看到事物的局部和零散的要素,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以及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
5. 目标与现状难以衡量。目标与现状虽然可以准确地描述出来,但是由于缺乏量化工具,只能采用较为模糊的定性分析方法,对目标与现状的评估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或者,虽然可以实现量化分析,但是数据搜集和量化评估的成本太高,导致对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问题的解决效果难以评估。
6. 分析框架不够全面。对于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缺乏科学模型作为指导,导致分析维度不够全面,没有做到完全穷尽、彼此独立(MECE,不重不漏),思考过程中出现重大盲点,遗漏了关键重大因素。
7. 没有抓住主要矛盾。一次试图解决多个问题,缺乏重点和主次,导致焦点被分散、资源被稀释。
8. 分析框架不够系统。问题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在对原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思维,没有梳理清楚各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导致思绪混乱无从下手;或者将多个互相关联的问题混淆在一起,彼此牵制,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此起彼伏。
9. 没有抓住关键动力和阻力。任何问题的产生,背后都有两种力量在起关键性作用。一种是动力,动力促进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缩小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一种是阻力,阻力促使事情偏离既定轨道,扩大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同时把握好这两种力量,从动力因素中实现借力,并有效规避阻力因素,实现趋利避害。
10. 解决方案缺乏评估。对于解决方案的投入产出率缺乏分析和评估,试图一次性开展多项行动;或者对于各项行动的优先顺序考虑不足,一开始就选择了执行成本最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