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2018-06-17  本文已影响95人  青衣无垢

项羽在垓下之战后,渡淮河逃至东城,只剩28骑。自度难以脱生,却仍说到:“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整个楚汉之争来看,前期项羽拥有绝对的优势,然后到中期双方处于相持阶段,最后以项羽败亡而结束。“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这是从机缘上来说的。然而,我觉得很多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项羽和刘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都有幸见到了秦始皇,而他们却发出了不一样的感慨。项羽说:“彼必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不同的表达,彰显出的是不同的野心与城府。项羽的代之,只是取代嬴政此人,就如同是项羽自己认为他也有嬴政乘銮驾巡四海的威严霸气。而刘邦看到的是嬴政凭自己能力一统六国,然后江山尽在脚下的帝王风范。简言之,前者代一人,后者谋天下。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尚武厌文,自身少有心机谋略,行事浮于表面,不能得其要领。这在后来纷繁复杂的斗争中,他不能看清局面,疲于奔命,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刘邦呢,一直以来就是混迹乡里,二十多岁了却从未下过地劳作。但他通过一直在乡里的人际关系,当上了亭长。排除粉饰效果,可以看出至少刘邦不是那种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人,他有自己的野心,不会因为周围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这从他那句“大丈夫当如是也”亦可佐证。
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一次,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却笑着拒绝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有没有觉得,项羽跟一个小孩子一样,那是同你争天下的生死对手,居然和他提出单独决斗的要求以此来决定天下的归属。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综上可见,项羽自身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孔有武力,外强中干,不会知人善任,所以在他丢失掉最开始的武力优势的时候,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他没明白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成功不是单纯的实力对比,而是通过多方博弈控制局势的综合结果。诚然,无论在什么时候,他的个人作战能力都是相当出色的,但变化的是他所在的整个集团的实力强弱和局势优劣。在他丢失到所有的势力之后,脑中留下的还只是,我自己打仗是很厉害的,所以才有那句“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放在今天,很多孩子家长往往说,我的孩子其实还是很聪明的,就是懒了点。潜台词就是,他如果勤奋点,你们根本不是他对手。殊不知,勤奋也是一种能力,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你聪明,但是你懒,那对最后结果而言,有什么用呢。就像我一直并不佩服那些只用轻松学一学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人,因为他们其实只能止步于此,会很好,但不是最好。要达到顶尖,必须得付出极大的努力,系统化地进行学习,才能够做到。
很多人也一样,看到人家的成功,往往会说,如果我在他那个位置,我也可以做到。但同样,你得先到那个位置,你得拥有那个机会,而得到那个时机的事情却总是被大众忽略。大家总是只看到自己,不会看整个进程,这情形真的像极了“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补充:1-项羽其实压根没有争天下的打算,只想衣锦还乡;
2-很可悲,我觉得我和项羽一样,剖析他也是在审视自己,希望自己至少可以做的好一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