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心情随笔简友广场

自我独白

2019-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AgustD宇宙能量

        似是突然之间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个问题,一个如影随形却也被我长期忽视的问题。但我不知道这是否会被称为一种奇怪的症状,又或者也会有千千万万个孤独的人同我一样。

          同我一样喜欢用一定的时间来独处。

          若是失去独处时间,便会焦躁不安,心跳加速,胸闷而呼吸困难。但若是又放我独自一人,一切的不适便又会烟消云散。

          这种感觉就像是童年时期,和同学待在一起的感觉。听起来似乎有点骇人听闻。因为一般人应该都会觉得和朋友在一起会很开心吧,但从自身感受来说确实如此。

      我的幼年时期,是快乐的,同时我也是个开朗的孩子。但童年时期的一些遭遇,使我日渐封闭。这些事情关于学校,关于家庭,关于周围人。虽说关乎不同的群体,但唯一不变的是没人能真正理解我,直到现在我也只能说,他们都只是看见些皮毛罢了。治标不治本,没有人会细究根源是什么,只是看到了那些浮于表面的是非。一开始的我还会选择找人倾诉,但最终发现其实没人会站在我的立场,有便作罢。我也不想再告诉任何人,我的为难。不论对方是丧失师德的老师,还是肆意霸凌的同学,或者是无关痛痒的父母。

        无人可依,只能自救。

        无人可懂,那便不提。以免招来一些不以为然的冷言冷语,更伤心罢了。

        自此我也对周围人画上界线,也不会对除了自己以外的谁有信任,最终也在漫长又孤独的童年里,学会了独处。学会了自我放空和自我排解。甚至有那么一段时间里,会觉得厌恶社交,逐渐对友谊有了敌意,对亲情也不再信任。感觉一个人待着才是最好的状态。

        好在青春期时,慢慢变开朗,也有了几个好不容易相处到的知心朋友,情况才得以缓解。

      心理学上说,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缺失的东西,会在一生的时间中去寻找,去弥补。

        许是童年时期缺失了友谊,这使我开始热衷于经营人际关系。也喜欢当一个合格的听众。因为明白有一个优秀的听众,对于讲述者来说有多重要。

        只有经历过无人理解,才会知道,有些时候表现的认可和理解,可能会对对方产生积极效应,而我也更喜欢与讲述者交流,因为如果我的想法能帮到别人,我也会因此感到开心。但如果我的想法无用,那也会产生一种莫名失落感。

        但慢慢长大,有些事情慢慢显现,才让我从中发现了其中的致命之处。我似乎惧怕那些突如其来过近的关系,或是计划之外的关系。这些关系都会让我想要逃离。所以于我而言,恋爱的开始太难,我不知道我的逃离是否会让人伤心,但对于逃离之前的我而言,实在太煎熬。我熬不过开头的不适,就会本能的选择摧毁关系。

        我不明白这种不适从何而来,许是长期的待在自己一个人的舒适圈里,而不愿改变。

        当然也有人不知为何通过了我的防线,但无奈最后也以失望告终,我不明白是我一开始的举措导致了最后的结束,还是因为这段关系本就不可靠。后来的努力都实在无力回天,而我也的的确确,也只遇见那么一个拉近关系后没有让我感到排斥的人。但奈何最后也都形同陌路,而我也始终不明白我的防线漏洞到底在哪里。

      许是觉得他的人生像是怀才不遇的浪子一样可泣,相比我平淡无奇的人生更加戏剧,才没有设防;又或是人本身的恻隐之心在作怪,不愿狠心,甚至怜悯,所以才没有防线。说到底大家都是复杂又奇怪的生物,两种奇怪的人待在一起,自然也很难相互理解,哪怕我是个合格的听众。在不同环境里生长出的奇怪生物,交流起来也自然是鸡同鸭讲,难以交流。

          总而言之,各有各的难处,说不合适那就对了。

        后来不变的是,独处的怪癖依然伴随着我,我似乎对于绝大多数一开始的关系都有冷却时间,我不喜欢同一个人过于亲近,因为明白自己若是依赖太可怕,而同时也觉得只有自己最可靠。与其把安全感寄托给别人,还不如将它拽在手里。在交友时,若要托付真心,那也是默默千挑万选之后的慎之又慎。

        我喜欢独处,但并不觉得自己自己可悲。

        相反我同那些曾经不理解我的人一样,觉得述说悲惨太过矫情。我似乎也越来越同这人间一样冰冷了。

        然而或许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可悲之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