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

【教研随想】再谈中语“围绕文题进行思考的必要性”

2019-10-19  本文已影响0人  伊水芳草苑
九十三的作文分享课

日常教学经常听到老师说:这篇课文可咋上?一头雾水乱糟糟的。

问及原因,课文普遍太长,能送太多,没有条理,眉毛故意一把抓,太杂太乱,可又不知道讲啥,课堂效率极低。

我想说说我的做法。

经常看到几个哲学思考类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对于语文,我们是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新课多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如果老师能够针对文章题目多提问题,把自己给问明白,课还会模糊一片吗?

两年来,我一直采用“围绕文题进行思考”的方式提问题,思考共分两类:兴趣类思考,文体类思考。兴趣类思考是是看到题目后引发的第一思考,着重对题目词语包含内容的疑问。例如《论教养》这一课,当看到题目后,会引发哪些思考呢?

——什么是教养?(概念)

——有教养的标准是什么?(准则)

——为什么需要有教养?(有教养的意义)

——怎么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方法)

——作者利哈乔夫为什么写作这篇文章?(写作缘由、背景)

这样一思考,课文的基本内容就明晰了,这属于兴趣类问题,我们的语文承担着语文素养的培养任务,那么需要解决哪些语文本质问题呢?

这就需要围绕文体进行思考,不同的文体,我们需要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论教养》我们需要围绕议论文提出相关问题:

——文章针对什么社会现象提出了自己的什么观点或看法?(论点)

——文章采用了哪些事实和道理作为论据?(论据)

——文章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论证方法)

——文章是如何进行论证的?(论证过程)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赏析语言)

当这些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探究解决后,一篇文章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不就掌握了吗?这样训练几次,学生慢慢就学会了思考的方法,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明辨真伪,训练语言,练习写作,开启智慧。

其他文体也一样的道理。多练就熟练,多思成习惯。

寒秋·蔷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