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时间管理自己积极心理学

9、不灰心、不放弃,高度热情与自我激励

2019-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石泉BABU

你好,我是石泉。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是如何找到工作的热情,并让这种热情能够持续下去。

你可能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个老人,退休以后很想安静,于是在郊外找了一间带有篱笆墙的房子住下来,希望度过一段安静的晚年生活。

可是,这安静的生活没有过多久,就被一群小孩子给打破了。附近的一群孩子经常跑到这个老人住的院子的篱笆墙外面,手持小石子,盯着老人房子的窗户,往窗户的玻璃上扔,看谁扔得准。于是,老人在屋子里就得经常听着着叮叮当当的响声。老人是个喜好安静的人,被这群孩子吵得不得安宁,就出去训斥这群孩子,孩子们就跑了,但是老头一回屋子,孩子们就又来捣乱。如此不断反复。

后来,老人想了个方法——

这一天,老人从房子里走出来对那些孩子们说:“你们过来,不用跑了。我这几天已经开始习惯你们扔石子的声音了,没有声音我反而不习惯了。这样吧,为了鼓励你们以后能够每天都能够坚持来扔石子,我给你们一人1元钱,你们每天都过来扔石子,好不好?”

孩子们一听当然很高兴,不但有得玩,竟然还有钱拿,于是扔得更起劲了。

过了几天后,老人出来准备给孩子们付钱之前说:“这段时间我经济有些紧张,从今天开始,我每天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孩子们一听,有些不太开心了——怎么开始降价了呢?于是不再那么投入的扔小石子了。

又过了几天,老人这次对那些孩子们说:“实在不好意思,我现在经济更紧张了、实在没有钱了、以后再不能给你们钱了,但我希望你们以后还能够继续坚持过来扔小石子,好吗?”

孩子们本来就有些不那么开心了,这次一听连那五毛钱都没有了,抱怨了一句:“不给钱,谁还给你扔啊?没门儿!”立刻就走了,再也没有回来扔石子了。

老人这个做法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

本来,小孩子们扔小石子是出于一种游戏的乐趣,对这个扔石子游戏有着高度的热情,而老人用的方法是成功地将孩子们的动机转变成了为了金钱奖励而做。逐渐的,一旦外激励的刺激缩减或者取消的时候,孩子们的热情减退了,游戏的动力也就消失了。

对小孩子们来说,在周围情境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如何避免倦怠,保持对游戏热情,甚至不断强化,和我们成年人保持对工作的热情,走出倦怠是相似的。

这里的核心概念是动机,在管理中,动机是可以由激励产生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激励?什么样的激励才是我们需要的呢?是可以持续下去的呢?

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根据激励来源进行划分,激励可以区分为内激励与外激励两种基本类型。

所谓外激励,是指由外酬引发的、与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激励。外酬是指工作任务完成之后或在工作场所以外所获得的满足感,它与工作任务不是同步的。如果一个人欣然从事一项又脏又累、枯燥无味、别人都不愿干的工作时,或当别人都已下班回家,只有他甘愿留下来加班时,他所得到的激励可能多源于外酬的刺激。即,他之所以留下来,纯粹是为了干完这些任务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外酬,如加班费、奖金、其它额外补贴或领导的认可等,他对完成任务的态度是例行公事,一旦外酬消失,积极性也就荡然无存。

外激励的激励效果会边际递减,需要不断的增加激励总量才能保持激励的程度,而激励总量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持续增加的,因此由外酬引发的外激励是难以持久的。

所谓内激励,是指由内酬引发的、源自于工作本身,是对内心的激励。内酬是指工作任务本身的刺激,即在工作进行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它与工作任务是同步的,即俗话说的"乐在其中"。例如,一个学生,当他解出了一道难题时,他的欢欣鼓舞之情并非源于老师所给的优良成绩,而是攻克难关、掌握知识的欢乐。如果工作能让人们发挥其所长,喜欢这种工作,那么工作本身就是激励,它能较持久地维持人的动机水平。内酬所引发的内激励,会产生一种持久性的作用。

听到这里,你很可能在期待,公司和领导赶快把激励砸向我吧,多多益善。他们是否会这样做的我保持怀疑,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激励你的效果通常有限,因为其效果取决于你对这些激励的认知,是否满足了你当时的需求,也就是说,真正能够激励你自己的,本质上一定只有你自己。

自我激励是自己对自己的激励,不仅仅包括内激励,自己对自己的外激励也属于自我激励。如每当自己完成一次5公里的跑步后,奖励自己一杯咖啡;当自己实现自己年度的目标后,奖励自己一次旅行;当自己通过某个重要的考试后,奖励自己一件平时舍不得买的衣服。人的大脑像个小孩子,适时适当的奖励可以让它下次做得更出色,但这类的奖励不要不断的加码,随着行为的重复,大脑会形成习惯,虽然奖励的边际效应递减,但习惯的力量远远超出了这个递减效应,甚至最后不再需要这个奖励。

现实生活中,最能体现自我激励的是游戏,游戏会引人入胜甚至上瘾,这方面腾讯是行家。在《游戏改变世界》中,作者简·麦戈尼格尔(Jane McGonigal)给出了游戏的四大决定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和参与。

目标要适当,兼顾挑战性和可完成性。

为什么在游戏里我们会有持续不断的动力玩下去,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游戏里会一步步地引导我们,给予我们明确,且不会超出当前我们能力太多的目标。这一点非常切合《刻意练习》中的“不要离舒适区太远”的观点。由此我们也可以想到现实中,那些让我们半途而废的事情,是不是目标遥远,或超出能力太远。在达成目标四步法的第二步形成思路中,我们强调了在规划时一定要有进行任务分解,将任务拆分为小任务,这些小任务越清晰,总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功率将越高。

规则要明确,要尽量简单,易于理解。

游戏的规则有合理的限制,让人在探索中享受快乐。在游戏中,一些最为明显的目标达成方式是被禁止的,例如用外挂、金手指等。

在这样的规则限制中,我们就不会将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花在思考如何“四两拨千斤”的完成目标,而会根据明晰的游戏规则,探索游戏的全过程。并且在这个探索过程中,玩家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会专注于用自己的创造力和策略性思维来直面难题,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要有及时、准确的反馈系统。

游戏拥有非常直观的反馈系统。常见的反馈系统包括点数、级别、得分、进度条等形式来反映,让玩家认识到一个可观的结果。它可以明确的告诉玩家,自己和目标的距离有多远,从而避免了玩家迷失在游戏的发展中。从玩家的心理上说,实时反馈系统也让玩家相信,目标绝对是可以达到的,给了人们继续玩下去的动力。

现实中,我们很多任务和问题就是因为在给出解决办法以及获取到反馈之间的间隔过大导致无法解决和最终放弃的。下一节关于习惯的第一技巧与此有关,请留意关注。

自愿参与提供掌控感

这一点理所应当,任何人都不愿被强迫着做某件事。这也是《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里强调的—— 一定要扭转被迫行事的观点。游戏天然地具有了这一特效,它只会通过吸引力,而不是强迫你去做某件事。玩家在游戏中一直保持任意参与和离去的自由。

这种自由给了玩家可以随时控制自己面对的世界,增加了玩家对游戏的掌控感。研究表明,拥有掌控感的玩家,在面对蓄意设计的高压挑战工作时,也能够依旧保持乐观和投入的热情。

电子商务中通过无理由退货的选择,增加了买家的掌控感,从而增加了销量。

了解了游戏的特征,你是否可以重新设计一下你的工作呢?这也是近些年热门的“工作游戏化设计(Gamification)”研究方向。

今天的课后,请你就你自己的工作,看如何应用今天的内容重新设计一下。我们下次课见。

拓展阅读: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选自《客户中心积极心理学》)

-END-

重燃工作激情,走出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源自心理的疲乏。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期微课邀请实战派职场积极心理学专家石泉老师带我们科学认知职业倦怠,掌握有效的方法积极进行应对,重燃生活和工作的激情。通过线上授课与线下交流,从寻求支持、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三个层次展开,旨在帮助员工认识自我,理解环境并与之和谐相处,最终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提供支撑和辅助。

课程模型:

一、【课程纲要】

 主题一:认识“职业倦怠”

第一天:科学解读职业倦怠,你是职场“倦鸟”吗?

主题二:自我完善,提高工作”投入感“

第二天:职业中场时的自我审视,帮你走出思维定势(自我认知)

第三天:丈量达到目标的距离,如何从想法到现实?(目标管理)

第四天:时间去哪了?“忙”人们的现实应对(时间管理)

第五天:正念减压,远离消极情绪源(情绪管理)

 主题三:职场不孤独,构建一流人际关系

第六天:关注人的存在,用信任经营情感账户(人际关系)

第七天:关注群体需求,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支持体系)

主题四:重燃激情,快乐工作

第八天:先定一个小目标,实现那些不可能(舒适区)

第九天:不灰心、不放弃,高度热情与自我激励(自我激励)

第十天:职业习惯再养成,一切美好必自然发生(养成习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