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人物

范增的选择

2018-08-23  本文已影响120人  月儿上山了

虽然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没有单独给范增写传,但在楚汉分争的问题上,范增是绕不开的话题。

每次想到范增被项羽气得告老还乡,半路毒疮发作而死时,我都特别心疼。心疼这位空有一身抱负却未遇明主的倔老头。

在家喜出奇计,在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子孙满堂之福的时候,他却雄心未泯,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投奔项梁,一心想把自己的智慧献给反秦事业。

那一年范增七十岁。

项梁不幸战死。范增成了项羽的谋士,被尊称为“亚父“。这样一位智慧老人,竟落得如此下场,除犯了智商高,情商低的错误外,还因跟错人,站错队。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当官最重要的是什么?溜须拍马?欺上瞒下?不,当官最重要的是站队。千万不能站错队。只要不站错队,大方向就算走对了。就像一个人走得快慢不重要,重要的是方向别错了。如果方向错了,走得越快,只会离目的地越远。

当初范增没有选择秦始皇或刘邦等其他什么人,果断地站到项梁这一边,现在分析应该是正确的。当年陈胜反秦战败,范增曾建议项梁拥楚怀王的后代为王。这是政治远见,也为昭示天下。这种判断能力,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有的。

范增有这样的眼光,项梁也接纳了。

自从跟随项羽后,范增却似乎成了古董在客厅里摆设,只供欣赏,或充当门面,没起实质性作用。也就是说他提出的建议很多没被项羽采纳使用。项羽英勇善战,不按套路出牌,战果累累。可是在玩政治手腕方面,却比刘邦差远了。项羽和范增在性格与脾气上差不多属于同一类人。

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打天下,能合作愉快吗?答案是显然的。他们像鸡蛋碰到鸡蛋,碰出了裂缝。

鸿门宴上,范增建议项羽趁机杀了刘邦。项羽被刘邦“真诚”的态度所蒙蔽,心慈手软,放虎归山。让刘邦在巴蜀得到喘气的机会,才有了后来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刘邦杀回彭城,再战荥阳。

荥阳之战时,范增又建议项羽乘胜追击,不要和刘邦议和。这个建议项羽只听了几天,很快就被陈平盯上这两个有裂缝的“鸡蛋”,利用离间计把范增给弄走了。这才有了项羽的乌江自刎,也成就了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霸业。

一切都是性格使然。

提到范增,我们自然会把他和张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同样是谋士,张良能认清自己的位置,处世有方。开始当刘邦是朋友,自己的韩王死后,只把刘邦当君主。知道刘邦有不妥之处时,不会直接指出,而是采用婉转的方式,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而范增性格直率,有想法时直接指出。如果对方没有接受就发脾气,或甩手走人。论政治观察力和才智谋略,范增绝不逊于张良。

这样的范增遇到恃才自傲,刚愎自用的项羽,才会让刘邦和陈平钻了空子,直至两败俱伤。

这老头的倔脾气不但表现在为人处事方面,还表现在选择站队上。他不像韩信、陈平、英布那样见机行事,良禽择木而栖,跑到刘邦手下成就一番事业。而是一站到底,永远站在项羽这一边。

这样的忠心容不得对方一丝一毫的怀疑。当项羽被陈平离间,怀疑范增与刘邦有私交时,范增才彻底心寒地离开了。绝无二心的谋士,竟被项羽猜忌,郁郁寡欢,辞官归里,途中气病死,真是可敬、可悲、可叹。

就如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一样,范增是失败这一方,是个倔老头,但他仍然让我敬佩。

我身边不少像张良这样,说话滴水不漏,做事进退自如的人,也有像范增这样黑白分明,直言不讳的朋友。如果论做事我可能愿意和前者一起,但做朋友我选择后者。

说实话,我挺怕与说话、做事滴水不漏的人相处。因为太完美了。完美得只能远观,不能接近。完美得让人觉得不真实,不可信,不可靠。很多时候无法分辨真实的想法和意图。就像看一个黑漆漆的无底洞,不知底部藏着什么。

范增走了,带着世代后人的痛心与警示,也带走了楚王朝。世间还有不少范增,愿有与之相伴的伯乐懂得去珍惜。

有民间传说范增是诈死。实际上他已经乘船来到浙江省天台山的九遮山,隐姓埋名居住在山洞中,为民治病,造桥铺路方便行人。依然关心国事的他,听到项羽自刎乌江后,痛哭道:”竖子不听吾言,终有今日!”于是人们知道他就是范增。

他却一脸淡漠地说:“范增早死彭城,哪里会到这里来!”不久人去洞空,不知所终。

我更愿意相信这传说,起码让我知道他最终能像张良那样:彻底放下,隐居深山, 过一段清心寡欲的晚年生活。这才是作为一名杰出谋士,范增该有的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