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回忆的青春

2017-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唐三葬

充满回忆的青春——简析《蓝色大门》

故事的背景很简单,三个孩子,在导演所构筑的一个成年人暂时缺席的世界里,悲着他们的悲,笑着他们的笑。

关于“蓝色大门”

首先——蓝色大门对少年来说是一扇通往成长的大门,是一道隔绝成年世界和少年世界的门。那道门不远不近。你无论是不是愿意,却都要慢慢逼近那道门,然后走过它,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在这个层面上,导演在电影中所构筑的世界是一个几乎蓝色大门以内的世界,所有的成年人几乎缺席,在这样的世界中,三个孩子的原本只有考试,升学,运动,素色制服,饭盒,沙滩,清碧的蓝天的世界,因为三个人感情上的相遇,于是使那段记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丝颤音。

其次——蓝色大门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道已经走过,而且不可能第二遍走过的青春的门。在影片中,其实不是完全没有成年人的角色的。唯一的两个被模糊化的成年人,一个是体育老师,一个是孟克柔的妈妈。在片尾的孟克柔的独白中,她说——“三年,五年,或是更久远久远以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子的大人呢?是体育老师?还是我妈呢?”其实,今天的体育老师可能曾经是当年的张士豪,今天的孟克柔的妈妈也曾经是当年的孟克柔或者杜月珍。他们在那些青春的日子里撒欢儿,烦恼,心慌,蜕变,成长,和今天的那三个小家伙一样。但是他们跨过了那道蓝色大门,于是,他们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履行成年人的义务和责任。获得成长,丧失青春的所有好的与不好的东西。

在这里,导演设置了一道大门所隔绝的两个世界的人的互相探索。少年想探知大人的世界,比如,孟克柔很平淡的问妈妈:爸爸走的那些年,你是怎么过的。而大人也同样渴望探知少年的世界,比如,孟克柔妈妈很隐晦的问孟克柔:你是不是失恋了。这里出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对峙,两个世界的互相打探和观望,没有得到的和已经失去的。同样珍贵。

最后——蓝色大门对于孟克柔又标志着她关于爱的标准定义。这部电影很多时候被归类为同性恋题材的影片,我决定看到一次就吐一次口水。孟克柔一直喜欢着杜月珍,她拒绝张士豪的表白,一方面因为她不能因此而伤害喜欢着张士豪的杜月珍,另一方面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喜欢男生。于是在爱的定义上,孟克柔是游移并模糊的。蓝色大门更象征着一个成年人的道德背景下的关于爱的标准定义。孟克柔知道这个标准定义,并且试图纠正。影片在最后也没有揭示孟克柔最后的纠正有怎样的结果,但是,她努力接近着这个标准定义。

关于三个少年角色

影片中的三个少年人物都自我认可自己身为蓝色大门内的人的身分,他们渴望成长,又惧怕成长,三个人都如此,但是个别又有不同。孟克柔是一朵倔强开放的略有些潮湿阴暗的花朵,也娇艳,但是沉默着,她对爱以及长大的理解在这三个人中最深刻;杜月珍更像一个没有心事的孩子,她的一点可爱的小心机和她对爱一个人的迷糊定义让这个角色悬浮在第一人称以外,始终作为故事发展的背景材料;张士豪这个角色我最喜欢,他身上那些少年的勇敢和阳光,在那个夏日的午后配着那件棉织的花衬衫,自行车,碧澄的天空,和一个回头的灿烂笑容把有关青春的所有定义定格在那一刻。

对待各自不同的成长道路上面临的障碍,他们倔强而单纯的表达着悸动与挣扎。他们站在大门的这一边不安的张望大门的另一边。三个角色中孟克柔的角色是心理层次最丰富的一个。她喜欢杜月珍,也喜欢张士豪,她的境地是选择谁都不符合自己与别人的要求。选择张士豪?杜月珍会伤心。选择杜月珍?自己又明明喜欢张士豪,而且,她不可以喜欢女生。

出演孟克柔的桂纶美,没有一眼瞄准的美丽,但是她嘴角淡淡的微笑和眼神里透出来的倔强,让人过目难忘。

影片的结尾其实是开放式的,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在孟克柔的那段话中关于三个人在蓝色大门重逢的约定,和最后出现孟克柔在画板上歪歪扭扭的写着:“我是女生,我爱男生”的镜头。他们还会在成长的荆棘中相遇么?孟克柔会喜欢男生还是女生?张士豪是不是还会一脸流光溢彩的微笑?杜月珍是不是还很可爱的爱谁就收集谁喝过的可乐瓶?我们不敢想,答案太多了。


生活不止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评析《谁动了我的奶酪》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变化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谁动了我的奶酪》是由美国的斯宾塞 约翰逊所著,他是世界最受欢迎的的作家之一。同时他也是医学博士和全球知名的思想先锋、演说家。因为他是一名医学博士,因而能更好的为我们论证了对应变化的极好方法。当他洞悉了当代大众心理后,他在书中的很多观点让成千上万的人发现了生活中的简单真理---怎样吃处理和面对信息时代来临的巨大变化和潜在的危机,同时帮助了更多的人更健康、更成功、更轻松的生活。有一位诗人说,“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而本书的作者也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心理需求,使用一些容易理解的小寓言打开现代人的心扉,给人们带来一种来自内心的勇气,去面对一些“软心理问题”这种必定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

在本书中,“奶酪”当然不是我们所想的奶酪,而是比喻我们生命中我们中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我们所追求的个人信仰,也可能是一份物质上的需求,再或者是我们所说的财富、爱情、幸福、健康和心灵上的慰藉等等。

我们都生活在电子信息时代,这是一个变化多端的、充满机遇同时也充满危机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所追求的“奶酪”

也在不断的变化。正如我们人所周知的道理,人的欲望会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

各种外界环境和内心世界的不段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常常在我们这个变化多端中茫然无措。所以我们总是天真的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又开始对新生活中的种种情况感觉无所适从,然后因为不能正确的应对这种变化中难以自拔。作者也是从非常客观的角度用非常幽默的方式为我们阐释了这其中的道理。如果我们总是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不知所措,我们总是停留在过去,去怀念“失去”所带来的痛苦、“失望”所带来的无奈„如果我们一意孤行,那么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障碍。生活就像迷宫一样,如果你总是滞留或者留恋在一角,安身立命,久了,便倦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就会懒得再去变动,就会变得没有勇气和激情出寻找生命的出口。

本书通过四只小老鼠的形象,生动形象的向我们描述了,如果换做是你,你该如何面对。写作手法诙谐幽默,极有代入感,让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因为它不仅仅是因为它所写的是真理,而是在这之下所蕴含了让更多人所反思的真理。

世事变幻本就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简单明了的告诉了我们应对的方法,就是不要总是一味的依赖,一味的去享受你所原有的“奶酪”,而不去寻找新的“奶酪”,那么终有一天你会像坐吃山空一样,属于你的“奶酪”被你享受完后你就失去了目标,人生从此会变得迷茫和无所适从。作者告诉你要随着周围的环境变化而变化,把你的跑鞋时时刻刻的挂在脖子上,时时刻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找寻生命的尽头。


北京候鸟

重新细读《北京候鸟》,再次审视这部小说,发现里面却是充满着悲剧,老北京文化只有那些生活中胡同里的人才会拥有而不是这些外来的候鸟,北漂一直都是一个社会现象,即使是现在知道北京多么残酷,依旧有人奋不顾身的去北京寻找机会,这个故事反倒是给一些没有经历过充满幻想的人们一个提醒,让他们重新正视现实,我认为,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效果的社会意义会很好,而且我认为王千源老师依旧是饰演来泰的人选,他总是会出演一些小人物,而且他优秀的演技可以演绎出来泰的市侩形象。

充满回忆的青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