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婚姻育儿每天写1000字

教你读懂孩子的心,解决学前儿童教养困惑

2019-06-30  本文已影响4人  菜鸡麻麻
教你读懂孩子的心,解决学前儿童教养困惑

孩子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学会抬头到爬行再到走路,一转眼已经长成能够自主行动、也开始有自己主见的小人儿。孩子渐渐长大,父母有喜有忧。喜就不用说了,天下悠悠父母心,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忧的是许多父母都是第一次当家长,孩子成长上的变化也令家长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比如说,孩子先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突然在各种事情上都变的执拗:出门一定要走某一条路,如果没走这条路就要求拐回来重新走;坐电梯一定要自己按楼层,如果别人按了,就要回到一层重新自己按;妈妈在掰玉米,要求妈妈把掰下来的玉米粒再粘上去等等。孩子该上幼儿园了,但是无论出门前怎么说好,在幼儿园门口还是不依不饶地抱着妈妈大哭,撕心裂肺,闻者伤心;不仅不肯上幼儿园,在家里也是凡事都要说“不不不”,总爱跟爸妈对着干,家里时时硝烟四起。怎样才能解决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教育好小孩,当个好家长呢?

家有两岁小儿,同样被terrible 2(可怕的两岁)时期困扰的我,在这时候遇到了李坤珊博士所写的这本《带你长大》,读完以后瞬间觉得茅塞顿开。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去读懂孩子的心,这样的话孩子的成长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带您长大》这本书里,李坤珊博士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教我们进阶思考,读懂孩子的心,然后通过科学而实用的解决之道来解答父母们的困惑,同时解决这些令人头疼的育儿问题。

那么,《带你长大》这本书的作者李坤珊博士是何许人也?李博士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名儿童教养专家,兼具理论与实务经验。 她博士毕业于南伊利诺大学幼儿教育专业,目前是美国波士顿教师训练中心和蒙特利梭体系幼儿园的一名资深幼儿教师,同时也是《亲子天下》杂志里“家有学前儿”专栏的专栏作家。她把自己天天和幼儿相处的互动经验与高度的教育专业理论相结合,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学前儿童的使用教养法。2012年她出版的《让孩子安心做自己》和这本针对两到六岁学前儿童教育的《带你长大》都得到了大家的高度好评。

《带你长大》这本书以孩子的成长规律为主线,从三个方面讲述了该如何科学地“带孩子长大”。第一个重点是从学校到家,让学校成为家的延长线;第二个重点是从家到生活,让家教会孩子生活;第三个重点是从生活到创造力,让孩子从生活中培养创造力。

从学校到家,让学校成为家的延长线

进入幼儿园,是孩子首次离开家庭,开始面对外面的大世界的重要阶段,那么,怎样让他们尽快适应这个过程呢?在这个阶段,往往最紧张的反而是家长,时时担心孩子会不会适应不好幼儿园的生活呀,老师会不会像自己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小宝贝呀,吃不惯怎么办,睡不着怎么办,交不到朋友怎么办?越想就越担心,越想就越害怕。事实上,家长这种紧张不安的情绪反而容易感染到孩子,原本觉得没什么,看到爸妈这么紧张和害怕,孩子也会变得紧张和害怕起来。在这里李坤珊博士提出的几个建议是:首先,父母要为孩子物色一个安全和有爱的托育环境。这个物色的过程可以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来进行,父母从大方面了解托育环境的具体情况,孩子则在现场感受是否喜欢这个地方,二者结合来进行。这样综合考虑来决定的话,父母会比较放心,孩子也会对要去的幼儿园提前作好心理准备;了解得越多,整个过程就会更顺利。第二,跟孩子约定好“说再见”的方式。在入学前的几周,就可以开始做这件事情。父母跟孩子说好,到时候去幼儿园时候,爸爸妈妈会把你送进教室,然后抱抱你、亲亲你,再说再见;说好几点会来接你回家,等等。第三,无论在家里或者学校,都给孩子准备一个专属于他自己的安静角落。这个角落不需要大,但是要隐秘、舒适,能令孩子感觉温暖。孩子可以在这个小角落里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安抚自己的情绪。还可以让孩子随身携带一两样爸妈的代表物,比如妈妈的围巾,想念妈妈的时候可以摸一下,延续爸妈在身边的安全感。但以上几点的重点都在于,父母要信任孩子有能力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这一点;父母对孩子的平和而不带过分期待的爱,能培养出平和和充满爱、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的孩子,度过幼儿园“分离焦虑”也就不在话下了。

从家到生活,让家教会孩子生活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要去上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学会如何生活。常常会听到身边有父母在抱怨:孩子就要两岁啦,老是不肯刷牙!每天抢着要玩爸妈的手机,不给就大哭;坐车不肯坐安全座椅;不给买玩具就满地打滚......但归根结底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孩子在家里没有及时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看起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如果没有处理好,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小时候刁蛮任性的小孩,长大以后无论在与人相处还是工作上都会一如既往地任性,处处碰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都难以顺利。家长要怎么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常规呢?在这一点上,父母要保持立场一致,不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如果爸爸在批评小孩不好好吃饭的时候,一看小孩哭了,妈妈就赶紧说“别吃了,晚点我给你买零食”,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不仅是大打折扣,而是适得其反了。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有效率的作息时间,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确定好,比如早点吃好饭就能有更多时间玩积木;孩子完成得好要称赞,双方达成共识,孩子就会逐渐养成习惯。同时,父母应该共同致力于教出有责任的小孩,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父母的态度才是关键。平时教孩子为自己的工作负责,教他们维护环境的清洁,也要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负责。剪完纸后要收拾地上的纸屑,玩完玩具后要收拾好,如果把墙壁涂花了就要擦干净等等。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因此,父母作为孩子成长之初最早也是最深刻的记忆,教孩子学会正确地生活,责无旁贷。

从生活中培养创造力

小孩都爱玩,但是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明明玩具很好玩,童书很好看,孩子却还是要缠在爸妈身边求关注,注意力并不在玩上。其实,这说明了虽然孩子都爱玩,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玩。为什么会这样呢?想想,是不是每当孩子想要玩,爸妈就在旁边说应该这样玩不应该那样玩,导致孩子习惯了父母来“教”他怎么玩。实际上,不受限的玩才能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行动力,脱离了父母的预设,孩子能在玩耍的每一秒里,都自己发掘到崭新的可能性。但不是说父母应该对孩子不管不问,要从真实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需要父母的滋养。带孩子充分体验大自然的丰富美好,鼓励孩子勇敢发挥创作的胆量,教孩子学会思考。让孩子动手做,就是一种最自然的学习方式,日常生活里就充满了可以充分利用的素材。比如说,可以给孩子一把儿童用的剪刀,让他们练习如何操作,自由发挥剪出自己想要的形状;平时装东西的纸箱,可以用来陪孩子一起制作出小汽车等玩具,弹珠可以用来教孩子数数......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这些愉快的探索过程中,孩子也能够逐渐培养出独有的创造力;父母要做的是,在孩子需要时候陪伴,而且给孩子留出充分的时间,不要让孩子的生活里充斥各种课程和培训来把“玩玩玩”变成“忙忙忙”。

李坤珊博士认为,“对于孩子而言,生活的本身就是认真地试验每一个过程,不为别人、不为明天,只为今天、此刻和自己。而每一刻的经验,将会被滴水不漏地刻在成长的纹路里”。父母的陪伴不可或缺,但为人父母,要学习的是读懂孩子的心,提供高质量的陪伴,教育孩子成长为充满爱和富有责任感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父母成为更好的父母,孩子也成为更好的孩子。《带你成长》这本书里讲到的教孩子适应新环境、教孩子正确生活和在生活中培养创造力的种种教育方式,无疑为处于迷茫中的父母们,点亮了一盏明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