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爱的艺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1027)
2016-10-26 本文已影响76人
常妙
艾.弗洛姆著
今天已读完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爱的艺术》。此书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1986年译成中文出版,时隔31年,“有书”组织了共读,仍然引起了广大书友的关注与讨论。
一、我为何阅读《爱的艺术》
而我在阅读《实现者》时,作者詹姆斯在书中谈到爱,也引用了《爱的艺术》中的相关理论,可见该书的影响力之广大之深远。同时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发现爱、喜悦、和平是直指真我的利器,那么成长至今,我真正懂得爱是什么吗?我拥有多少爱的能力?我怎么总会遇上付出爱而不领情的事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立成长的长效机制,由此在阅读完《论强者》、《实现者》后,继续探究爱倒底是什么?
二、本书中哪些方面最吸引我?并产生了共鸣。
接触弗洛姆(以下简称“老弗”)的著作是第一次,该书共四章分别从以下进行了阐述:
1、爱是一门艺术吗?其要旨爱是什么及如何掌握?
其中对爱中“舍得”提出了鲜明的观点:重舍轻得,先舍后得。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由此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于等价交换。
第二个观点是:爱的问题是对象问题还是能力问题?我们往往把问题急中在爱的对象(外缘)上,却没有从不考虑个人的爱的能力是否存问题。因此出现挫折是习惯分析对象的诸多不是,甚至从遵循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中等价交换的角度去思考,答案始终是错误的。
由此可见,爱情往往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的原因所在了。爱情比其他的爱更为容易。
2、爱情的理论:包括了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爱的对象。
人的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因此对人来讲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自己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是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的共同问题,也是实现人类大同的途径。比如人类在孩提时代几乎以同样的方式体验与大自然的和谐,而当我们越脱离原始的纽带,疏远自然世界,就越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又如道场的形成,大众共同理佛即增强摆脱孤寂感的力量。而集体纵欲文化则会加强这种孤寂感。
我想许金声老师提出的充实性孤独是针对解决该问题的良方。
抹杀个性的平等是对人类的伤害,且并不能解决孤寂感和恐惧感。平等意味着“一个模式”而非“统一”。比如男女平等,而不是消除性别差异,男女本身就是两极,性别两极的消失,意味着以这两极为基础的性爱也随之而消失了。这在教育上尤为突出,把人规格化称为“平等”,由此个性全无。
只有在爱(充实)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才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而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仅仅是人与物的统一,比如书画家;通过纵欲达到的统一是暂时的;通过同一组人同一和适应这一组人达到的统一仅仅是一种假统一,比如流水线上的工人。
由此可见,作为书法仅达到人与书的统一还只是起步,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自我成长,提升爱的艺术,发挥真我的力量,才能真正达到人与人的统一。
爱的基本要素:“给”意味着“得”;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责任心过强则往往带有操纵性,责任心是自觉行为而非义务。尊重是能保持本来面目以及自我独立。
以下是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个人觉得重要的方面,其中对母爱进行了认真阅读。
1、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因此从另一角度,母爱是一种消极体验。
2、8岁以下的儿童对爱的反应是感谢与高兴;大多数8~10岁仍是无条件被人爱,但要培养其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和“创造爱”。进入少年期的儿童最终要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建立他人不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愿望与自己的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3、父爱与母爱的不同:父爱应是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成为自己的主人。母爱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4、母亲与孩子是同身异体,母爱是一种本能,其表现形式二个:乳汁和蜂蜜。乳汁代表对生命的关心与肯定,蜂蜜则象征美好生活。大多数母亲有能力给予“乳汁”,却没有能力给予“蜂蜜”。因为结予蜂蜜的前提是不仅是一个好母亲,同时还应是一个幸福的人。而对是否是真正的母爱的试金石是愿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如果做不到,这种母爱有可能是自恋的投射,或者是母亲权力欲和占有欲的一种表现,是破坏性和侵吞性的形象。
这样的母亲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
3、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西方文明的社会结构以及这一社会结构产生的精神对爱情发展有什么作用?假爱情的产生,“结伴思想”充斥,由此强调相互的容容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是否就是好的?答案是否定的。这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形式。
4、爱的实践
老弗讲:掌握任何一门艺术都需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守纪律、能集中、有耐心、极大的兴趣。爱作为艺术如此,诸如书法也是如此。
核心是真我,是自己的信仰。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
爱的能力取决于我们本人成熟的程度,以及在我们同世界和同自己的关系中能不能发展一种创造性的倾向,那就是一种信仰。
合理的信仰,即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信念,是扎根于创造性的智力和情感的积极活动。不是信仰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是符合建筑在自己真实经历上的坚定的信念。信仰是全部人格的一个性格特点,而不是同某些被看作为对的思想内容有关的东西。
对信仰特别关注,因为一直讲现在的人没有信仰,似乎信仰是对外在事物的认可,实质上,没有信仰是对自己的否定。人在每一方面的奋斗都需要创造性的思考,这是以“理性的灵感”为开端的,这种理性的灵感就是对过去所作的研究、批判的思考和观察的全面总结。比如:
在爱情方面:相信自己的爱情并相信这种爱情能唤起别人的爱以及相信这种爱的可靠性看作是爱情的基本条件。爱情是信仰的一种行为,信仰少的人必定爱得也少。
在教育方面:在孩子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应该相信孩子有这些发展的可能性。这个信念就够成了“教育”和“影响”的区别,教育是实现者,影响是操纵者。
在权力方面:历史证明权力是人类获得的一切成中最不牢靠和最短暂的成果。一切本来是建筑在合理信仰上的宗教和政治体系一旦它们依靠权力或者权力结盟,就会堕落和失去内生力。
产生信仰需要有勇气,也就是要能承受风险和准备受到痛苦和失望。
三、本书中什么是我目前仍难以理解的?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有关爱的对象中关于神爱,其中牵涉到中西方文化,涉及有关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对立、悖论逻辑理论等,虽知道是“辨证法”,但该节仍是觉得理解有艰。本书中的观点清晰,目前均接受。
四、从本书的学习中我对爱的理解有什么新发现?
未读此书前,认为爱就付出,偏重于物质的的付出,同时希望对方能体会到并也懂得回报,于是往往会纠结。而阅读了此书及老弗的个人经历,感到了自己确实只懂了爱的皮毛,自己也有了新发现:即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
1、爱是一种能力:首先能与自我通心的能力,打破障碍与真我连通,才能释放出真正的爱;其次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做用恰当的态度、善意的语言帮助别人走出困境,而非有杀伤力的行为或语言。
2、正视自己的经历,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老弗的成长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座宝矿,真正积极的面对才是很好利用资源和开发资源的途径。
3、触类旁通,牢记:纪律、集中、耐心、极大的兴趣。这也是书法艺术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同时建立自己信仰体系,更是书法艺术坚持与发展所必须的。书法艺术也必须要以爱为基础,才能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