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
渐渐的,在不经意间,2018年终于即将走到终点,十一月中旬的晚上,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落雨声,舍友此起彼伏的游戏呼和声,静静地躺在床上,按照某位曾经路人的言语,我正在放空自己,大脑一片空白,没有想着什么,同时,也无法安然入睡,不是因为外界环境怎样怎样,只是单纯的不能入睡,闭合的双眼下,潜藏着一颗久久不能沉寂的心,甚至躺久了,还会觉得难受,最终,感觉应该写点什么!
晚上和母亲进行了一次时隔两周的视频,她的变化不是很大,依旧是很爱笑,很喜欢开玩笑,与未曾进入大学前相处的样子一般无二。听母亲说,院落后边的那棵老榆,已经落光了叶子,天也总是灰蒙蒙的,因为近来天气格外的冷,所以母亲很少出门,每天看看剧,唱唱歌,给人感觉蛮惬意,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近来父亲是外出打工的,而奶奶亦是年逾八十,再加在外求学的我,家中,其实蛮安静的,蛮幽静的,蛮寂静的……
母亲曾说,我的性格,有时会很"皮",有时也会很安静。然而,我骨子里其实是偏向于后者的,相较于喧嚣热闹的街坊,更愿意选择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看看,写写(没有画画,毕竟画完连自己都是不愿意再看第二眼),追根溯源,应该是受母亲影响的。打小,父亲就时常在外打工,母亲一人在家操持家务,给我的陪伴也更多一些,故而,母亲存留在脑海中的印象是要更加深刻的,回忆内容也是更加充盈的。
母亲是她家里最小的女儿,因为外婆早逝,所以外公事事都顺着她,也因为如此,她求学道路开始的早,结束的同样很早,三年级就辍学"窝"在了家里,外公赶了几次,都没能如愿,也就随她了。万幸的是,外公识字,虽然中断了学业生涯,可母亲该识的字,确是认了个大半,再加上外公喜欢书,家中亦是藏书很多,母亲便凭借着这些,构筑起了没有外婆的童年、青年,同时也影响了她的大半生。也因为如此,在母亲的影响下,我的生活,和书,自然是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打小,母亲口中的故事便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特别的窗口。
印象中,因为家在农村,每年麦子熟了,在打好场到晒干麦子的间隙中,是需要在拖拉机车厢里通宵看麦子的,为的是防止被人偷拿了去,年少的我,对于类似陆营的行为,很是感兴趣,不单单是觉得新奇,更是因为,在满天星斗之下,有母亲讲述的《牛郎织女》,听过很多遍的故事,可每次都会很兴奋,明明对故事的情节烂熟于心,可还是莫名奇妙的希望听到母亲的讲述,然后煞有介事的告诉我那是牵牛星,那是织女星,然后我记住了,可是每次,母亲指出的牵牛星,织女星都是不一样的,而当我提出疑问时,母亲总是会很轻,很轻的揉揉我的脑袋,然后,我便又一次记住了一对新的牵牛星,织女星。直到后来越长越大,开始上学,纠缠母亲讲故事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某一天,完全不再提起牛郎织女,才明白,母亲原来也是不明白哪个是牛郎星,哪个是织女星,更明白了原来我想听的,并非是牛郎织女传承千百年爱情故事,而是母亲在身边讲故事的感觉、讲故事的声音,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对母亲的依赖开始变得不再那么明显,对牛郎织女的好奇,便也渐渐淡却。
十余年后的今天,我已然离开家,离开母亲,来到了一个,距家千余公里的城市,在这里,感受着与家乡截然不同的腔调,截然不同的天气,因为年轻,经过短暂的不适,很快便在这里交了朋友扎了根,时不时会向家中的母亲,外出的父亲打个电话,描绘一下我的生活,然后从他们的言语中脑补一下他们的近况,脑补一下家中的场景,我觉得我蛮称职,至少在对亲人的关注方面,是一个合格的儿子……可是很多时候的自我感觉,都仅仅是自我感觉。
雨夜我认为三四天一个视频,一个电话很频繁,可我忘了计算,这所谓的三四天一次的联系,有几次是我主动播出的;我认为我三两天一个电话是多么的守时,却忘了某段时间,我因为为向某个朋友说声晚安,而守时计数;我认为我时不时地关心挂念叮嘱,是多么的贴心,却忘了小时候,父母一刻不停地叮嘱训诫曾一度让我产生抵触(叮嘱次数太多);我认为……
坦白的说,相较于父母的付出,我似乎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回馈,习惯了被父母呵护,习惯了被父母的偏爱,当我们透漏一丝一毫的温柔给予父母,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很伟大,很称职,可,真的是这样么?我们真的很伟大,很称职?
小时候的我们依恋母亲,把世界的中心放在了母亲周身,长大后发觉,母亲自始至终都将世界的中心放在我们的身周。我常说,让人感动的不是爱,而是偏爱。而母亲给予的不仅仅是偏爱,更是唯一的爱,我想面对这份唯一的爱,报以更多的陪伴,报以更多的叮嘱,报以更多的笑容才是合适的回馈。
雨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