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书馆读书

《深度说服:超级辩手的四堂思辨表达课》读书笔记

2022-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zl爱思考的芦苇

【基本介绍】

《深度说服:超级辩手的四堂思辨表达课》,梁秋阳主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华文天下2019年11月出版,13.8万字。

梁秋阳,超级辩手品牌联合创始人、前中山大学辩论队教练、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组委会副主席、2018华语辩坛老友赛冠军、《奇葩说》辩手。《奇葩说》辩手黄执中、胡渐彪、颜如晶、刘京京亦用多年实战辩论经验,在书中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传授辩论技巧。

说服之本,在于输出有价值的观点和有魅力的表达,而这正是竞技辩论活动所训练的核心能力。因此,本书以“深度说服”为名,从竞技辩论的基本环节入手,介绍了一系列被华语辩坛验证有效的表达技巧和思考方法论,并将之延展至生活、职场的各个具体场景中。

全书共分四章:

第1章 思考术  帮你在大脑里搭个脚手架

第2章 学会反驳 批判能力的养成

第3章 学会提问 短沟通的技术

第4章 综合说服的策略 整合你的观点与表达

【撷取摘要】

1.

辩论是一门思考表达的高阶技术。辩论至少可以带给你:

1.随时对一个抽象或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习惯

2.在高强度的语言对抗中磨炼出来的语言能力

3.无数次思想实验与精神搏斗中淬炼出的输出观点和精准表达的能力

2.

在阅读本书时,请尽全力保持质疑、敌意和反驳欲。

1.当你看到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请试着思考:这些观点适用于你所知的全部情况吗?在哪些情况下并不适用?

2.当你看到作者提出的某个用来佐证观点的案例,请试着思考:这个案例有代表性吗?你能找到与作者提出的观点恰好相反的案例吗?

3.当你看到作者试图解决一个思考、表达中的问题的时候,请试着思考:作者试图解决的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真的值得被解决吗?他所使用的方法是有效的吗?你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吗?

3.

“脚手架”这一概念最早来自发展心理学,指的是为“差一点就可以够到”的学习者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从而帮助其进行自我跃升。

竞技辩论里最有用的4个思考工具:观点思维、创造性思维、反例思维、政策性思维

4.

一般来说,当辩题分成左右两边的时候,只有中间的那部分才是真理。如,“爱情跟面包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

凡是有意义的话都有可能错,凡是不可能错的话都没有意义”。如,一个二战期间居往在法国的德国人为“加入德军进攻法国,还是加入法军抵抗德国”而纠结,萨特回信:“对于这件事情啊,我觉得你最终要自己做决定,而不管你最后怎么决定,你都要自己承受它的痛苦”。对于一个寻求指引的人而言,他的答案没有任何意义。

不管你是在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有可能错。不过那不要紧,因为人生的目的不是走一条不会错的路,而是在所有有可能错的道路上,继续向前走。这才是辩论的意义。

5.

观点思维:消灭无效思考

“观点,皇冠上的宝石”。“不带观点的思考,都是无效思考”。“假如有一天要离开辩论领域了,会带着哪一项能力转行?”多年以来,我的答案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关于观点的能力。

在天平两端做出取舍,你就必须打破它原有的平衡。一靠资讯;二靠观点,就是看待问题的方式。懂得“观点”这回事,未必能帮助你一定得到正确的答案,但至少会让你远离那些毫无意义的答案。

你用怎样的方式看待问题,就会得到怎样的答案。如,带着“人生苦短”的视角,你分明看到承载爱情的那一端更重——因为物质会消亡,但真爱却能达至瞬间的永恒。怀着“物质决定精神”的理念,象征物质的面包那一端明显沉了下去——因为精神虚无缥缈,情爱失去了物质的保障也不再闪光。

6.

最常见的两种形态的观点——标准和定义。标准是每一个决定之下的底层逻辑;定义是语言游戏的起点和终点。

形成定义的来源有三类:语境、模型和价值。

定义在语境中。如,二战后戴比尔斯将钻石植入好莱坞电影求婚场景,甚至派出讲师团去宣讲、演话剧,让观众逐渐形成了“钻石=爱情+永恒”的定义认知。又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破洞牛仔裤风靡全球,成为叛逆的象征。

思考题:.1-如何重写咖啡的定义,让人觉得咖啡是高档用品?2-如何重构kindle阅读器的意义,让人觉得这是文艺青年的象征?3-如何改写“身材”的含义,让我们重回“以胖为美”的时代?

定义在模型里。我们获取新认知的过程,就是将新事物与过往经验进行链接的过程。如,对罪犯如何处罚,之前阅读到把罪犯形容成怪物的文章的读者,都会倾向采用关起来、捕灭等处理野兽的方法,对应的现实处罚方法就是徒刑、监禁和肉刑;相反的,阅读了把罪犯类比成病毒的文章的读者,会趋于用治疗、改造和消除不健康环境等方式,具体而言就是进行再教育、心理疏导和改善失业、贫困环境等措施。又如,像是“浪费了”一整天、“花了”好几个小时,就是以“金钱”这一模型去解释“时间”;像是“热”情、“冷”漠,就是用“温度”的模型去解释“个性”。

思考题:1-若想要提醒他人警惕电子游戏,该援引怎样的模型?2-如果想要暗示市场是可以自我调节的、不需要额外干预的,可以援引怎样的模型?相反,如果想将市场定性成需要不断干预、调整的事物,又可以援引怎样的模型?3-如果你认为法律就是用来约束人的,你应该援引怎样的模型?

定义在价值下。如,1917年达达主义艺术代表作《泉》的诞生。又如,中国近代文学革命以福泽大众的“便捷”颠覆了腐旧的“美”的价值,让文学的定义被重新改写。再如,战乱动荡年代,人们崇尚英勇魁梧的男子形象,因为追求安全感;而承平日久,男子的艳丽柔媚之美便得到发掘,因为其攻击性较弱,更容易给审美者以舒适、愉悦的体验。

7.

创造性思维:通往新观点的三道门

”举凡有价值的新观点,重点不在绝对的奇特,而在于相对的不同。”

获得观点创新力的三条底层逻辑:重塑前提、跨界诠释、改变视角。

8.

反例思维:深入思考的必经之路

深刻与否差别在于解释力的强弱。“追反例:深度思考者的本能动作”。具体而言,它可以被拆分为三个步骤:列特征 、找类比、追反例。如,真正的婚姻和爱情、契约,有哪些差别呢?三步走完,你得到的柔软、沉重、陪伴、安全感这四个新的特点,就是我们对于“婚姻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更深一层的理解。

思考题:.“公平”的含义是什么?.对一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要怎样才能使自己快乐起来?用列特征-找类比-追反例三步骤,分别阐述。

9.

政策性思维:最实用的决策模型

“需根解损”的思考工具,即需要性/根属性/解决力/损益性,正是政策性思维的核心。

需要性:在每项政策背后真正该被讨论的,或是说我们首要该关注的应该先是“它为何需要被讨论”,而不是“它会有怎样的影响”。它的重点就是:你的每一个决定,都得有个理由。

根属性:在政策性议题中,它的意思是“证明现存问题和需要是牢牢地根植于现状的”。如果说“需要性”是在问,你想做出的改变背后,有没有真实存在的问题?那“根属性”则是在问,这个问题真的是由于你想改变的那个现状导致的吗?

解决力:就是在计算一项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达成一开始想要的那个目的。如,恢复死刑、处死罪犯,真的可以让犯罪率变低吗?答案是未必。

损益性:当一项政策越是显得无本万利,你就越要警惕它潜藏的成本和代价。一项政策的利与弊常常不在同一维度上。“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如,”拉弗曲线”便是在解释这个现象:政府的税率与税收存在着一个倒U的曲线关系。

10.

两个有趣的反驳技巧:(1)表演式反驳。一要公平。得真的按照对方的观点演出来,才会有反驳的效果。二要彻底。演得彻底一点,荒谬感就出来了。(2)反驳情绪。先试着把大家从先前的情绪中带出来,再从容地讲出自己的观点,才不会事倍功半。注意点:一是先用表演,制造出自己想要的戏剧效果,冲淡对方的情绪对观众的影响。二是不要在给别人的掌声中开始说话。宁可让时间抚平一切,也不要让自己想传达的效果被打了折扣。

做批判者,而非杠精。当你在反驳的时候,你要反驳的到底是什么?”常见的理解误区有:(1)“误以为优点可以抵消缺点”,如,“他演技真的不行”&“可是他真的很努力啊!”(2)“在反驳之前,没有意识到你在反驳什么”。如,,所谓的“对人不对事”。你试图指出一个朋友的缺点,他却回以“我对你那么好,你竟然这么说我”的控诉,试图用彼此的友情掩盖个人的不足。

有效反驳的三条思路:现象不存在、推断不成立、结论不重要。即事实层面的反驳、逻辑层面的反驳、针对价值的反驳。如,我承认你说的都对,但是这不重要,说得更通俗点,就是“那又怎么样”。例如如果有人对你进行指控,当你能直接从事实上反驳他时,就没必要退到逻辑层面;能在逻辑层面进行拆解,也没必要用价值观来无视。

拉波波特法则:反驳者的基本修养。(1)你应该非常清楚、生动、不偏不倚地重述对手的想法,使得你的对手说:“谢谢你,我刚才要是像你这么表述就好了。”(2)你应该把对方观点中你所同意的部分都列出来,尤其是那种并非被人们广泛接受了的观点。(3)你应该提到那些从对手那里学到的东西。

11.

归谬:最尖锐的反驳方式

归谬很像数学中的“反证法”——我不直接说你的观点错在哪儿,而是顺着你的观点继续往下推断,直到它的荒谬自行显现,自然也就起到了反驳的效果。

通常两个步骤:(1)推导极端。把要归谬的观点拽出舒适区。一是横向上,转换讨论情景。因为没有一个观点适用于所有的情景,一旦脱离原本的语境,那些貌似有理的观点说不定就荒腔走板了。二是纵向上,抬升观点力度。因为每个观点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立,话说得太满,则过犹不及。(2)演绎嘲讽。归谬的重点,不在于剖析原理,更在于凸显谬误。如,马薇薇辩论“嘲讽”技巧:要场景不要理论,用直接代替间接。如,“你想要陪伴?养条狗啊!

能否捕捉有效逻辑,是决定归谬有效与否的最根本动作,找对了逻辑,归谬便水到渠成,找错了逻辑,便容易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12

受身:聪明人的反驳方式

“受身”,是柔道中的概念,意思是在被对手摔倒时,趁势倒地,以消解自身所受到的冲击力。借用到辩论中,就是不在实际论点上和对手纠缠,而是直接重塑问题,转换判断标准,让自己的劣势不再是劣势。这种模式不再在原有赛道上跟对手火拼,而是重新定义了竞争模式。如,乌龟要如何赢过兔子呢?不比赛跑,比耐心、比游泳,甚至是比长寿——只要换一条赛道就可能赢。

具体步骤:(1)承认。受身的前提,是对对方论点、优势的充分承认。(2)诠释。如,觉得自私的人不好,这是在用道德衡量;认为成绩不好就不是好学生,这是在用功利的标准来衡量。而“诠释”这个动作,就是尝试去为大家指出,这个问题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层面外,还可以用怎样的角度来看待,用怎样的标准来评判。(3)超越。这也是整个反驳中最关键的一步,也就是告诉对方,为什么他说的虽然很对,但“不重要”。事实上,这已经不完全是反驳,也是在提出新的观点。因为,对方的议题之所以不重要,只是因为有更重要的议题。一是拔高,提出一个双方公认为更高的立场,将对方的论点“包住”。二是聚焦,通过对问题当中特殊条件的分析,指出你对问题的诠释,更符合当前具体场景的要求。

13.

破解逻辑谬误:洞察营销和洗脑

对于每一个观点来说,逻辑就像是它的骨架。即使堆砌再多的数据、案例、修辞,如果骨架立不住,看起来再貌似有理的观点,也会马上土崩瓦解。

最主要也最常见的三类逻辑谬误:循环论证、滑坡谬误、错把相关当因果。(1)以结论本身来作为理由,最终推导出结论的错误论证方式,就是循环论证。(2)在面对稍微包装得好一点的滑坡论证的时候,最省力的办法不是正面痛击,而是顺着对方的滑坡继续往下滑,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让对方自己陷入尴尬。(3)错把相关当因果。如,歌手萧敬腾因为每次开演唱会,所到之处暴雨倾盆,而被戏称为“雨神”。对于因果倒置,一是去追问现象伴随背后有没有内部机理,二是去寻找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之间有没有别的影响因素。

14.

看穿统计陷阱:别被大数据欺骗了

胡适曾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多看上去高大上的统计数据也是。“数字,就代表着客观吗?”英国政治家狄斯累利的名言:“世上有三种谎言:谎言,天大的谎言,与统计数字。”

三种最常见的统计陷阱:百分比陷阱、平均值陷阱、采样陷阱。平均数的狡猾之处,在于抹除了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得出误导性的结论。两个概念可以帮到你:一是中位数。二是众数,即在所有统计样本里数量最多的那个区间。

15.

质询最核心的技巧是用提问来引导思路。

在竞技辩论中,根据提问的目的,可把质询分成三类:确认共识、削弱观点、植入想法。(1)确认共识。对方怎么想不重要,对方的想法和你的想法是否矛盾,才重要。一个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要看它给沟通双方造成了什么困扰。因此,对方提出的某个观点对你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重点不在于这个观点是什么,更在于它跟你的想法是否有冲突?如果有,在多大程度上有冲突?如果完全没有冲突,那就完全不必讨论。这也是为什么,在庭审中专门设有一个环节叫“归纳争议焦点”。询问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用“确认式”的语句。(2)削弱观点就是用提问来降低对方观点的说服力。主要思路,一压一抬。压,是质疑观点的可信度。抬,是抬升和激化观点,通过主动地强化对方观点的表述,让其中的不合理之处自行暴露出来。(3)无论是削弱对方观点,还是植入自己的想法,都可以利用陈词环节来完成。这两类提问作为质询的两个基本类别的意义在于:一是有些信息,只有在交互中才能获得。二是因为提问本身具有戏剧性的展示效果。

16.

攻击性提问与信息差理论:为表达增添侵略性

在语言中,所谓的攻击就是反驳。将反驳的归谬、受身等三种基本方法,转化为问句,就是基本的攻击性提问了。

提问的攻击性,来自反驳的有效性。什么决定了提问的强度?主要靠的不是你洪亮的嗓门、强大的气场和刁难的语气,而是通过制造出这种信息量上的落差感,让观众自然形成期待,感觉到此时对方应该给出回应,使对方无法逃避,但同时由于你已经事先铺垫好了很多信息,对方又会难以回答。这个时候,交锋中的优势也就形成了。在提问时创造信息差,就是累积这个“势能”的过程。如,”为什么不交作业呀?”vs”为什么别人都交了,你却没有交呀?”,仅仅是因为多提供的一条信息,就能让问题陡然变得尖锐起来。

三个技巧:(1)精确表达。用具象化的方式,让自己填充进去的内容有实实在在的信息量。(2)引发联想。在适当的时候,找到好的切入点,使用自带语境的素材,能够事半功倍地构建信息差。用典型的案例,或是贴近大多数人过往体验的描述,引发听众的联想,从内部补充信息量。如,当你在为反对战争的立场发言时,你问“你有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外,看到那些扭曲挣扎的塑像,和馆内一片黑暗中高悬的三十万死者姓名吗?如果你有,为什么还想容忍这样的悲剧再一次发生的可能呢?”(3)延伸观点。在提问中附带信息量之后,通过延伸对方的立场,聚焦冲突点,增加落差感。如,“在如此之多的误判案件发生之后,你方依然坚持不要废除死刑,请问配套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17.

引导性提问:循循善诱的提问方法

“引诱比问诘更有效”,如,对一个刚工作不久的女孩,某同事有一天突然当着办公室众人的面,表情微妙地问,“话说那天晚上,你后来和那个男的怎么样了?”

提出引导性问题的原则:让问题代替回答。最常用的模板:“描述困境,寻求解法”、“揭示现象,暗示原因”。

提出引导性问题的两个技巧:(1)旁敲侧击。不直接对结论进行打击和否定,而是先从别的前提切入,先诱导他人承认前提,进而无法不承认结论。借用的是心理学中的一致性原理。如,孟子问梁惠王,“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以刃与政,有以异乎?”(2)逆向激励。如,诸葛亮面对孙权,“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18.

1-3-5法则:回答问题的正确节奏

回答问题要先短后长。1-3-5法则就是把你的每一次回答,都分为三个阶段:1-如果只有极短的时间,就只回答一个关键词。3-如果时间稍长一点,就再回答一个完整的关键句。5-如果时间充裕,就将完整的回答讲完,把事情彻底说清楚。从一个词,到一句话,到一个段落,由短变长。

回答内容先后的三个原则:(1)先抽象,后演绎。先用抽象概念归纳自己的大意,然后再铺开陈述。除了这个一言以蔽之的抽象概括,剩下的都是具体演绎。前者简洁干脆,后者生动形象。(2)先有利,后不利。接受质询者完全顺着对方问题的思路作答,最后被引导到一个窘迫的情形中。要避免这种情况,你在回答时就要多想一步,跳出对方给你设计好的回答顺序。(3)先挑逗,后灌输。合格的回答者是对方问什么答什么,那优秀的回答者则是故事的讲述者,答案在简短精炼之外,还能做到意犹未尽、有所回味,能一步一悬念,充分调动起听者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19.

综合说明的策略,整合你的观点与表达

辩论作为训练的工具,是刻意在用比赛的形式强制你保持对抽象的复杂问题的深度思考,用高强度的语言对抗锤炼你的表达习惯。所以,辩论从不教给你套路或形式,而是从根本上提升输出观点、正确表达的能力。当别人还在适应和学习使用套路模板时,好辩手甚至已经可以针对具体问题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思考模型了。

我们正活在一个想法为王的时代里,每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信息和知识已经富集到甚至会让人产生焦虑。这种情况下,“怎样做”越来越不成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做什么”和“为什么做”。而这需要的,恰恰就是观点的启发与表达的驱动。

20.

如何开口就能吸引观众?“注意力,是一门生意”,“注意力,可以被调度”。TED官方出版演讲教材建议的四种开头方式:戏剧性元素、引发好奇心、抓人眼球的材料、悬念。西方著名演讲学者皮特·马尔斯建议“修建斜坡”,即讲者运用某些方式,迂回地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慢慢地聚焦、收拢目光,一步一步地走上讲者所占据的位置。

如果你能在一开始先与听众建立某种心理上的联系,让他们对你接下来的发言内容感觉“与我有关”,那么就很容易获得他们的注意,也就实现了对观众注意力的“调度”。这个时候,再输出内容,才是正确的表达策略。通常情况下,让一个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某件事情“与他有关”,有两种情况:一是这件事情的价值恰好能满足他的需求,让他无法忽略,比如“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二是讲者的表达状态和策略,降低了他的心防。

两个原则:(1)共情原则。在竞技辩论中,很多一流的结辩手在开始陈词时,也会先站在客观中立的视角,吐槽一下双方,甚至是己方的观点,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同,然后再展开说服。(2)减法原则。比起卷帙浩渺、博大精深,我们的大脑其实更喜欢微言大义、大道至简。我们应该放弃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展开某个宏大主题的全貌,让听众望而却步,而是试着用一些低认知成本的材料做引入。

21.

怎样把一件事说清楚?“清晰表达的重点,不在表达者,而在接收者”。表达清晰的本质,不是让表达者说得顺畅、整齐、圆满,而是要让接收者能够听得轻松、舒服、分明。换句话说,想要表达清晰,你要琢磨的重点,不应该是“自己怎样能够说好”,而是“对方怎样能够听懂”。

两个原则:(1)指南针原则:用提问开启每个段落。用提问开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所有表达工具中,提问是最能激发人的主动性的;提问还可以帮助信息接收者聚焦重点。“虽然表达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别人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但是读者只有在需要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才会去找答案。——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 如,所有的公文写作,都应该以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或冲突作为开头,然后再引出之后的内容。这正是大名鼎鼎的“金字塔原理”。(2)坐标系原则:相对胜于绝对,联系胜于本质。在表达内容时,多一些相对的描述,少一些绝对的论断。因为沟通中,绝对的论断没有意义,相对的比较才有意义。如,“经常获得90分以上的高分” vs“我在全国TOP10的高校里,长年GPA达到专业前2%”。这也是为什么爆款网络小说的惯常做法,就是先在前几章架起一个宏大的世界观设定,因为这样可以让读者在之后的阅读中,很轻松地明白各个人物的位置、每段剧情的分量,进而迅速投入其中。

22.

怎样把不近人情的话说好听? 逆风说服的三个技巧,辅助你找到情感缓冲点,让忠言不再那么逆耳。(1)颠覆代言对象,即从为“坏人”代言,颠覆成为“每个人”代言。人们发现了他人身上和自己有共同点,如价值观、信仰、年龄、性别等方面相同,他们会更加倾向于跟从对方的行为。(2)减少说服面积。破除刻板印象,不仅仅是减少说服面积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认知的重要途径。(3)呼唤同理心。当你要讲述的内容或价值和在场多数人看起来没什么直接利益关系的时候要使用的技巧。

23.

如何不落俗套地“灌鸡汤”?针对正能量宣扬常见的三大缺陷:“疏离感”、“没意外”、“太极端”,让老生常谈焕发魅力的三个方法:细节、自损、分摊。(1)感召他人的关键,放弃抽象宏大叙事,转向让人聚焦的细节,才能缩短距离感。(2)在对崇高价值进行宣扬的时候,与其强调高尚,不如塑造悲壮。如,希拉里败选时说:It hurts,but it’s worth it.这很疼,但这值得。(3)将看似极端的观点套进相对合理的场景,以彰显其正当性。如,华为在宣扬狼性文化时,特别推出了一个“芭蕾脚”的图片广告。广告语:“我们的人生,痛苦并快乐着”。狠性价值的极端感,在芭蕾舞运动员这个案例上分摊和稀释了。

24.

如何制造感动?——戏剧中的价值对抗理论。“反派为什么比正派更重要?”、“制造感动的重点不在于煽情,而在于制造冲突”。

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在有编剧界圣经之称的《故事》中,提出“价值对抗理论”。只有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爱情与家庭、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安全——的对抗中,才能让观众产生期待,然后剧情的发展才会显得合理,影片的叙事也因此才能够打动人。“不要把重点放在你的情绪和理念上,而要先给听的人一个拥抱你的理念的理由”。

找到需要这个价值存在理由的思路:(1)去想“如果没有它,会是怎么样?” 这是一种低姿态的思路,比较适合那些平时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基础的价值,用来体现他们的必要性。2(2)去想“如果有了它,本来会怎样?”

具体步骤:制造冲突→挖掘细节→营造私人感和真实感

25.

如何让你的表达幽默起来?--RISP理论:设计幽默内容的两个思路:错位(Incongruity)、释放(Relief)以及进行幽默表达的两个原则:优越(Superiority)、表演(Performance)。

幽默产生于错位。如,如果统计学跟数学家都在沙漠里落难,谁不会渴死?--统计学家。因为统计学“有水分”。具体在幽默文本上的应用,“拼贴”和“矛盾”是最常见的两种思路。(1)拼贴是在开门营造一个完整的语境(语境1),请君入瓮,然后无视,跳脱出当前的语境,拼贴另外一个段落,让人发现其实原来在讲的是另一件事(语境2),从而营造出错位感。如,垂死病中惊坐起,想起今天要上班。又如,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就生在罗马。(2)矛盾。如,王尔德的那句“我年轻时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等到老了才知道,原来是真的!”

幽默产生于释放。释放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需要分寸感——因为常常需要先行“冒犯”他人,所以对现场氛围和观众心理的把握要相当精准。如,2016年“人生啊,脱欧比脱单简单多了”。还有先损贬后恭维的小套路,就是释放原则的应用。

幽默产生于优越。柏拉图说,幽默是对无能者的恶意,喜剧是对弱势者的模仿。霍布斯进一步发展这个观点,提出“笑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在试图进行幽默表达时,需要遵照的三个原则:永远不要针对观众、永远不要嘲笑弱者、善于自嘲。

幽默产生于表演。表演是更直接的表达方式。如,《奇葩说》“要不要看伴侣的手机”辩论时,范湉湉用一句咆哮体的“你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的天性、看哪!”取代了间接的第三方表述,把听众拽入情境中,直接对你表达。

26

怎样把道理讲深刻?——打造你的专属金句。

核心观念:它“不是什么”。要把道理讲深刻,讲通透,讲出独特的味道,重点不在于强调它“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要讲清楚它“不是什么”。如,“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那不叫选择,只有当两个选项都是错的,我们要选更能背负哪种错误所带来的代价,这才是选择”。

操作步骤:(1)性质上的排除法。如,“水可以熄灭火,但不能改变火”。(2)程度上的二分法。如,“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的伤害过我们的人”之后接的那句“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写在最后]

1.

《奇葩说》辩手先后出了很多书。有的是个人生活态度类的,如傅首尔的《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我们流着泪一读再读》,詹青云的《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有的是语言表达类的,如黄执中、邱晨、马薇薇、胡渐彪等人合著的《好好说话》《好好说话2》,有的是观念工具类的,如黄执中、周玄毅、邱晨、马薇薇、胡渐彪合著的《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还有辩论技巧类的,如这本梁秋阳主编,黄执中、马薇薇作序,颜如晶、胡渐彪、齐京京等人客串分享的《深度说服:超级辩手的四堂思辨表达课》。相对来说,我还是对他们专业方面的语言表达类的、辩论技巧类的书籍,更感兴趣,毕竟术业有专攻嘛。

2.

读《深度说服:超级辩手的四堂思辨表达课》这本书,最深的触动居然来自于《引言》和《本书使用说明》。梁秋阳说,辩论可以带给你三个好处:随时对一个抽象或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习惯、在高强度的语言对抗中磨炼出来的语言能力、无数次思想实验与精神搏斗中淬炼出的输出观点和精准表达的能力。梁秋阳还说,在阅读本书时,请尽全力保持质疑、敌意和反驳感,进而他向读者提出了三个”请试着思考”的要求。

看《奇葩说》节目时,不仅常常被辩手的口若悬河的口才、或爆发式的或表演式的情绪感染力折服,而且深深地感受到了辩手思考的强度,以及他们面对的巨大压力。所有精彩的背后都是做足了文章、下足了功夫的。深度思考、高强度对抗、无数次搏斗、磨炼和淬炼......,这不仅是《奇葩说》辩手经历过的,其实也是不管哪个领域的高手在进阶过程中必受的煎熬。

只有经过长期高强度训练以及一而再的高压实战,才有可能保证高效的输出,而不至于动作变形。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业余玩家和职业赛手完全没法比拟的原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